企业心理学 |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Cathryn Lai

 

为什么中小企业老板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员工?
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许多中小企业老板在招聘过程中面临种种挑战。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是企业的核心,掌控一切;另一方面,时下求职者的心态和期待与过去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心理差异常常导致招聘过程中的摩擦和误解。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这一现象。

老板的心理:自我中心与控制欲
许多中小企业的老板从企业的创立阶段就开始亲力亲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对企业最了解,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最有发言权。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他们在创业初期做出快速决策,但在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后,这种思维模式却可能成为瓶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可以通过“自恋型领导Narcissistic Leadership Theory”理论来解释。自恋型领导者往往具有高度的自我优越感,渴望权力和控制。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具能力和智慧,因此不太容易信任他人,尤其是在决策权问题上更是如此。这种控制欲使得他们在招聘过程中倾向于寻找完全符合自己要求的员工,而不是愿意接受那些可能带来不同思维和创新的求职者。这种“完美主义”倾向不仅加大了招聘难度,还容易导致高潜力的求职者被拒之门外。

求职者的心态:自我价值与工作意义
时下的求职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工作的期待与以往有所不同。许多求职者不再仅仅把工作看作是生存的必需,而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工作的意义。他们渴望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而不仅仅是接受老板的指令去完成任务。

这种求职者心态的转变,可以通过“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来解释。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和行为受到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这三个基本心理需求的驱动。现代求职者更倾向于在工作中寻找这些内在需求的满足,他们希望在一个能够给予自由度和自主权的环境中工作,从而感到被尊重和重视。如果企业文化无法提供这种支持,求职者往往会感到失望,进而选择离开。

心理差异导致的摩擦
老板的控制欲与求职者的自我价值期待之间的冲突,往往导致了招聘过程中的摩擦。老板希望找到一个“听话且符合标准”的员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而求职者则希望能够在一个尊重个人价值、给予成长空间的环境中工作。

这种心理差异导致的结果就是,老板觉得没有求职者符合自己的要求,而求职者则觉得老板的要求和价值观无法吸引他们。这种现象可以用“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理论来解释。心理契约指的是雇主与雇员之间未明言但相互期待的责任和义务。老板可能期待员工完全服从,而员工则期待被赋予信任和发展机会。当这些隐性契约不一致时,双方都会感到不满和挫败。

企业心理学的启示: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从企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理解与沟通。老板需要认识到,现代管理需要更多地依赖团队合作(Teamwork)、委托(Delegation)和授权(Empowerment),而不是单纯的控制。他们可以通过改善沟通方式,倾听求职者的需求和期望,来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工作环境。

根据“变革型领导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理论,领导者应该鼓励创新思维和自主性,为员工提供支持和指导,而不是控制。这种领导风格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还能够吸引那些注重自我价值和成长的求职者。

同时,求职者也应当理解中小企业老板的心理,认识到他们对企业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通过更为开放的沟通,求职者可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期望,寻找与企业文化的契合点。

总结来说,招聘过程中的心理博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只有当老板与求职者都能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时,才能在招聘过程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否则,这种期望上的不匹配只能建立“暂时性的雇佣关系”,从而引发无休止的招聘和留用挑战,甚至招聘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