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管理 | 年纪从来都不是职场上的“罪”
专栏:员工管理 作者:刘楚雯 Jess Low 近来一直看到网上很多人抱怨说年过40,很难找工作,言词中不难发现有抱怨成份,觉得都是年龄的错。老实说,我懂那种无力感:履历写到很长、面试题来来去去都在问同样的东西、投出去像石沉大海。但把原因一股脑丢给“年龄”,既不公平,也帮不了我们走到下一步。 但是在我们这一行,也有很多40+、50+的人,照样被挖角,甚至薪水更高。这不是个例,而是我在一线长期看到的真实样本: 一些人越做越值钱,越到关键时刻越被点名; 另一些人卡在原地,越等越焦虑。差别从来不是谁的生日先到,而是谁的价值更清晰、节奏更跟得上。 为什么? 因为人家不是“资深员工”,而是资深不油腻、还能带团队、会用AI、执行力比年轻人还快的员工。 注意这几个关键词:不油腻(不端着、愿意学)、能带队(把经验拆成SOP和方法论)、会用AI(把重复交给工具,把精力留给判断与协作)、执行快(说到就做、用数字说话)。当你具备这些特质,40+ 反而是优势:你有场景感、有判断力、有抗压经验,只要再叠加新工具和新工作法,产出会更稳更快。 职场问题不是仅仅是年龄而已,而是你没有跟上现在的节奏,要知道招聘网站已经不是填完履历就等电话的年代了。今天的求职和合作,更像“用成果换机会”——你先拿得出一个可见的小结果、一个能落地的方案,对方自然愿意进一步谈。 如今的面试不再是看“你做过什么”,而是看“你能解决什么问题”的时代。 面试桌上最动听的,不再是“我参与过多少项目”,而是“这个问题我打过、怎么打、多久见效、如何量化”。把“经历叙述”升级成“问题—行动—结果”的故事,你的年纪就不再是包袱,而是可信度。 如果你年过40,但会用ChatGPT或其他AI工具、不用Excel改用Notion做报告的技能等,即便是40+,还是很有“市场”。别怕从小处开始:用 ChatGPT 起草周报与会议纪要、让 Notion 做看板与知识库、用 Canva 统一汇报版式——每周替换掉一个旧习惯,省下的时间就是你的竞争力。从“更会做事”走到“更会把事做成”,差的就是这一步。 如果你现在40岁还没工作,请不要先急着怪社会。并不是说社会毫无问题,而是我们先把能掌控的做好——你一旦把价值清晰化,机会出现的几率就会上升。与其花时间证明“我没有被时代抛下”,不如花时间证明“我能让你的指标动起来”。 大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愿意学新东西吗? 我敢不敢从熟悉的领域跳出来,去试试不同的工作模式吗?(像freelance、创业、培训) 我有没有认真研究过现在的招聘趋势?还是还停留在10年前的做法? 这三问很关键 愿意学,代表你不把年纪当护城河; 敢尝试,代表你还有肌肉愿意长; 研究趋势,代表你不是用旧地图找新路。 当这三件事一“对齐”,你的叙事就会从“要求被安排”变成“主动提出方案”。 如果年过40,还没有这些能力: 会操作基本AI工具(如ChatGPT、Canva、Notion) 能独立分析和汇报结果 能做跨领域沟通 能带人、教人,而不是等人指示 那么,不是HR不要你,是你还没准备好成为今天职场要的人。别气馁,这不是否定,而是清单:把清单一项项打勾,你会惊讶于反馈的变化。 先从最简单的开始: 把下次周会的汇报,改成“问题—行动—结果—下一步”的四格; 把手上的流程写成两页 SOP; 把一件重复小事交给工具自动化。 看得见的改进,就是最好的说服。 年龄从来只是个数字,“价值”才是王道。 价值是什么? 是让对方更快达成目标的能力,是把复杂变简单、把混乱变节奏的能力,是把过去经验转译成今天的结果的能力。很多时候,你不需要“更厉害的词”,你需要的是更清楚的例子:把某个指标从 A 提到 B,用了什么方法、花了多久、谁受益、哪一步能复制。 我们要做的,不是抗议年龄歧视,而是先问自己一句: “我现在的能力,值多少钱?值哪一家公司争着要?” 这句问话,直白也诚恳。你可以把它拆成三步来回答: 1)我最擅长解决哪类具体问题(库存、转化、交付周期、客户满意)? […]
员工管理 | 年纪从来都不是职场上的“罪”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