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心理学 | 别让品牌变成“旧爱”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你的品牌,是“旧爱”吗? 品牌?旧爱?这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真实心理学依据的联想。品牌亲密感(brand intimacy)和叙事心理学(narrative psychology)揭示了品牌与人际情感之间惊人的相似性。品牌像旧爱一样出现,有时令人温暖,有时令人意外,却总能在熟悉中带来连贯体验。 品牌亲密感不仅是偏好或使用习惯,更是一种深层情感连接——熟悉感、依赖感、自我认同的投射,与人际关系中的亲密感类似。叙事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通过故事理解自己与世界。回忆恋情时,我们整理情感经历;与品牌建立联系时,我们同样在构建属于自己的品牌故事:初次相遇的惊喜、难忘体验,甚至想念的瞬间。品牌成为替代亲密感的容器,人们不自觉地将品牌与人际情感联系起来。 在实际品牌策略中,这种心理机制带来微妙现象。许多品牌试图亲切出现,却制造尴尬的熟悉感,像多年未联系的旧爱突然冒出来,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生活用品品牌推出文案《原来你还在这啊》,配上多年前的经典产品和泛黄墙砖的老厨房,唤起怀旧情绪,传递一种“一直都在”的忠诚形象。这样的安排有可能引发不同反应:有人感动,浮现好像回到小时候阿嫲家的厨房;另一部分人却感到不适,像多年未联系的旧爱突然出现,试图用情怀换认同。 故事打动人,是因为它把过去与现在串联,让时间产生连贯感,使人感受到身份与经历的连续性。然而,当品牌停留在曾经叱咤风云,故事就像挂在墙上的肖像,存在,但不一定鲜活。当消费者回望曾经的品牌故事时,可能会想:你会与时并进吗?还是只想让我重温你曾经的辉煌? 品牌叙事的艺术在于恰到好处的亲密感。好的叙事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重逢,彼此依然能畅谈当年;不好的叙事则像突然闯入的陌生人,让人尴尬。真正打动人,是多年不见,你仍为我保留一个熟悉的角落。 一些品牌误以为亲切就是随时靠近你。文案像朋友圈发帖,广告像自拍,评论区频繁互动,看似热络,却缺乏真实情感。真实且一致的行为才能让品牌形象保持恒温,否则再努力,也不过是机械化般在演示品牌亲和力。 研究表明,人们对熟悉感有安全依赖,但过度熟悉可能引发反感或焦虑。频繁亲切打招呼若无实际价值支撑,就像朋友总发“你好吗”,却不真正陪伴。真正的亲切,不是被动出现,而是主动提供价值,让消费者感到你在我心里有位置。 想让《原来你还在这啊》成立,品牌需要回答三问: 1. 你为什么在这里? 2. 你是还存在,还是活得精彩? 3. 你为谁而存在/精彩? 消费者为现实付费,而非为过时的风光买单。如果故事只是自我感动,不解决当下需求,就是空洞叙情。品牌要从“我还在”走向“我们在一起”,靠的不仅仅是他日的情怀,而是现在共创的叙事空间。 实践中,品牌可考虑以下的落地方式: 1. 产品体验:在包装、功能或服务中延续熟悉感,同时结合现代需求。 2. 社交触点:广告或社交互动应有价值输出,而非频繁刷存在感。 3. 叙事更新:故事串联过去与现在,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与时俱进。 可靠而非唐突,熟悉又不尴尬,让品牌像老朋友般存在,而不是像旧爱突然出现般令人错愕。叙事心理学不仅是讲故事,更是心理与行为科学结合,让品牌记忆有迹可循、存在有意义。
企业心理学 | 别让品牌变成“旧爱”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