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辅导室 | 我开始快乐不起来了

专栏:心灵辅导室
作者:爱庭老师

 

大多数青少年在被诊断出心理健康问题之前,往往未能及时处理过往的心理创伤。这些问题随着成长逐渐累积,并随着时间推移而恶化。以去年的经验为例,我在每周的咨询中几乎都会遇到有心理健康困扰的孩子——这并非一个令人安心的现象;但另一方面,我也感激这些孩子的父母愿意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许多抑郁症患者最初只是感到情绪低落。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悄然将我们的孩子推向“郁郁寡欢”的世界?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来了解。

一开始以为坚强就能跨过去
刚开始的时候,淑敏以为只要坚强一点,就能挺过那段痛苦的经历。

14岁的淑敏原本和其他孩子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然而,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曾经被好友背叛的伤痛一直深藏在心底,未曾愈合。那些回忆像一部不断重播的电影,在她的脑海中反复闪现——当时的场景、朋友的嘲讽,让她夜不能寐。

她常常一边流泪,一边努力告诉自己要勇敢起来。越是试图压抑这些情绪,泪水却越是不由自主地滑落。直到有一天,父母察觉到她的情绪异常,她才终于鼓起勇气向他们倾诉。

“女儿,事情都过去了,这种朋友不要也罢,是她们配不上你。”
“妈,不是这样的……我还是会一直想起她们怎么对我的。”
“孩子,妈知道你一定很难受,但你在难过,别人却过得好好的,多不值得啊。”
“妈,这些道理我都明白,但我真的觉得好累。”
“妈就知道你最近心情不好,所以我很高兴你愿意说出来。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也尽力面对过了,现在是时候重新振作起来。爸妈一直都在你身边。”
“嗯……”

淑敏很想告诉母亲,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但她最终选择不再争辩。在她心里,始终觉得自己无人理解,那种孤独与无助,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努力装作没事的日子
淑敏仿佛开始真正意识到这份伤害所带来的刺痛感。一颗受伤的心,让每天踏入校园变得越来越沉重。面对那些虚情假意的朋友,她只能日复一日地装作若无其事——因为她再也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

在上学与回家之间徘徊,久而久之,淑敏发现自己再也无法真正开心起来。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胡思乱想之中。

窒息感很重,所以用尽力气压抑
那个曾经活泼开朗的淑敏,如今变得愈发沉默。由于长期被负面情绪包围,她发现唯有独处时才能稍微喘一口气。于是她选择了沉静下来,与家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对于父母的关心提问,她总是简单回答几句,吃完饭便回到自己的房间。

那是她唯一的避风港。在那里,她才可以卸下所有伪装,找回片刻的安全感。

依然被乌云笼罩着自己
淑敏不再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提起兴趣。她内心不断地呐喊着:

“别再告诉我‘事情过去就让它过去’,‘做人要积极一点’。我不是不知道,我只是无法快乐起来。我就是做不到积极。别管我,让我一个人待着吧。”

其实她也渴望快乐。她会羡慕那些能够轻易放下悲伤的人,她不明白人家是怎么做到的。此刻的她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也许快乐早已离她远去。

青少年内心的复杂状态
青少年的低落情绪往往是复杂而深层的。淑敏的经历只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个缩影。尽管父母的话语出于关心,但在孩子听来,有时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解读。

以下是一些常见误解性话语与孩子的真实感受对照表:

父母说的话:孩子,你前几天都好多了也有点笑容了,怎么今天又消沉下去了?
孩子的感受:你这么问我,无非是觉得我不该这样。我知道我很糟糕,好不好?

父母说的话:之前妈妈跟你聊得好好的,你也说要改变现状,怎么突然改变想法了?
孩子的感受:我是想改变。看着天亮了,我想躲在被窝;看到同学们嘻嘻哈哈的,我想回家;看到人家玩得乐融融的,我就觉得自己找不到能让我快乐的事。我也想改变,但我还是找不到……

父母说的话:事情不发生也发生了,你的生活怎样都比很多人好,怎么不试着看好的一面?
孩子的感受:是,可你这么告诉我,也许你并不知道我曾经也很努力说服自己往好的那面去看;你说的道理我都懂,可是现在对我来说,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无力感……

 

亲子教育旅途温馨提示:
当孩子面临如此挑战时,为人父母者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无助。如果我们能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去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情绪反应,不仅能更准确地追溯问题的根源,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早日帮助孩子走出阴霾。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与理解中,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

 

以上内容由 爱庭老师 亲子达人 AiTeng ParentingCoach 撰写
*免责声明: 本文章不代表本社立场,文章仅用于分享心灵辅导的知识和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