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心理学 | 当组织文化默许了不透明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在很多组织中,真正令人感到无力的,往往不是一次决策失误,也不是某位领导者的专断,而是一种熟悉的模糊感。你明明知道哪里不对,却说不清问题出在哪儿;你想提出疑问,却发现周围早已习惯了“别多问”。

这种“好像没出错、但就是别扭”的氛围,其实我们并不陌生。

在一次咨询中,我接触到一个中型组织的领导团队。公司原本计划举办一场品牌升级发布会,邀请了多位业界专家,其中包括一位颇具声望的知名学者。活动宣传早已发布,流程也排布清晰,一切看上去井井有条。然而,就在活动开始前,气氛突然变了。

那位学者被临时要求签署一份“非公开参与协议”,内容是“不得对外透露自己参与本次活动的身份”。理由听上去体面:“品牌定位尚未完全敲定,需要保持低调”。

学者感到非常诧异。既然活动已经公开,流程也已明确,为何参与者突然被要求“隐形”?当他进一步追问,组织高层只是轻轻一笑,说了一句:“事已至此,还请理解。”

这句话,乍听之下温和礼貌,实则释放出一种熟悉的组织文化讯号:我们不打算调整,也不会进一步解释,我们只希望你配合。这不是沟通,而是一种“软性指令”;更准确地说,是一套默认你会妥协的权力话术。

在管理学领域,这种现象可归因于组织或文化层面的“高模糊容忍特质”,其理论基础源自心理学中的“模糊容忍度”(Tolerance for Ambiguity)构念。当组织内部制度混乱、责任不明时,出于对正面冲突的回避倾向,组织往往不会主动厘清问题或推动制度性修正,而是逐渐发展出一种“模糊维稳术”:通过稀释权责、弱化流程、强化关系网络,以维持表面的秩序与和谐。

这种“看似圆滑、实则混乱”的文化,容易消耗组织的公信力,也逐渐侵蚀成员之间的信任基础。

若从“组织沉默”(Organizational Silence)理论视角切入,当组织长期强化“顺从”而非“质疑”时,成员便可能逐渐形成沉默的习惯,选择闭口不言、回避提问、避免表达不同意见。与此同时,管理阶层也常以“善意提醒”的话术掩饰权力机制的运作,例如:“现在说这些没有意义了”“大家都这样做”“下次我们会改进”等。

然而,这些话语的核心并非为了解释问题或追究责任,而是试图绕开问题、快速“过关”。至于问题是否真正解决、未来是否会改变,往往并不在组织的关注范围之内。

更具破坏性的是,这种文化会自我复制。中层照搬上层的说辞,基层效仿中层的作风。久而久之,整个组织进入“不要问,只要做”的自动驾驶模式。而当外部合作伙伴也感受到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工作逻辑,信任便开始崩解,甚至影响长期合作关系。

回到那位学者,他的回应令人印象深刻:“若事前就告诉我身份不能公开,我可以选择不来。但现在流程已定、名字已出,才让我签保密协议,感觉对方就是在利用我的名声,但又不愿承担责任。”

这句话点出了一个深层的问题:当组织过度依赖“临场补漏”,其实是在剥夺他人的选择权。

领导力,不只体现在危机处理上,更体现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中。一个成熟的组织,不怕出错,怕的是不断为错误寻找借口;一个有韧性的领导者,不怕被质疑,怕的是再没人愿意讲真话。

现代组织倡导“敏捷”“快速反应”,但这不应成为流程混乱或道德模糊的挡箭牌。真正的敏捷管理,是建立在清晰的规则与稳定的信任之上;一旦价值观可随场合而改,规则也可视情况而变,那执行力再强,也只是一种假象。

最终,我们还是得回到那句令人无力的话:“事已至此,还请理解。”

这不是一句请求,而是一种有礼貌的封口令;一场无需对话的独角戏。它看似维稳,实则是组织放弃责任的第一步。再多几次这样的“临时通知”,本可以成为组织资产的信任、资源、人脉,也将逐渐流失殆尽。

真正值得理解的,不是组织的失误,而是它是否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当一个组织能够坦然地说出:“这是我们的疏忽,我们会改正”,并立刻付诸行动,我们才得以看见一个真正负责任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