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信箱 | 认识家庭暴力 ~ “家”原不应是恐惧之地

专栏:律师信箱
作者:邝炯文律师 Jason Kong

 

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许多人认为待在家中是最安全的选择。但对一些人来说,家却成了最危险的地方——因为他们正面临家庭暴力。

么是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以下简称“家暴”)的法律定义载于1994年家庭暴力法令》(以下简称“《家暴法令》”)。根据《家暴法令》第2的定义,家庭暴力包括以下行为:

  1. 蓄意或明知会让受害者感到身体伤害的恐惧,或试图造成这种恐惧;
  2. 通过明知会造成伤害的行为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伤害;
  3. 通过暴力或威胁强迫受害者从事性行为,或其他会造成身体伤害的行为;
  4. 强迫受害者做一些他们本有权拒绝的事;
  5. 非自愿地限制或监禁受害者;
  6. 蓄意破坏或毁坏财产,目的是为了造成受害者痛苦或烦扰。

以上只是部分条文内容,但可以看出,家暴的本质是对他人的控制,而非出于爱。更严重的是,很多人将家暴视为“家务事”,不予重视。

谁会成为受害者?

家庭暴力并不分性别、年龄或社会地位,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儿童或年长者,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经济状况或教育程度也不是保护伞——即使是高收入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同样可能经历家庭暴力。

此外,家庭暴力并不仅限于婚姻关系。在恋爱中的伴侣、同居关系,甚至是分手后的伴侣之间,也都可能发生暴力行为。换言之,家庭暴力是一种跨越背景与关系类型的问题,任何人都可能面临其威胁。

家暴为何发生?

造成家庭暴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社会性别不平等;财务压力或收入差距;歧视与社会污名。

防范与觉醒意识

及早识别危险信号:家庭暴力往往不是一开始就暴力,而是循序渐进地渗透。请留意下列危险信号:

  • 伴侣过度查看你的手机或社交媒体
  • 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或控制欲
  • 要求你切断与家人、朋友的联系
  • 恋爱初期表现得“完美无瑕”,但随后出现极端愤怒

这些行为常常被伪装成“关心”或“深爱”,但实际上可能是控制的开始。

社区的作用

邻居、朋友、亲属在帮助受害者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 定期关心看起来情绪低落或被孤立的人
  • 不带评判地提供倾听和帮助
  • 介绍相关援助资源

不沉默,就是一种帮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打破沉默,消除耻感,让更多受害者敢于求助。

暴力的恶性循环

家暴往往并非从肢体暴力开始,而是伪装成爱的言语。例如,施暴者可能说:“我这是因为爱你”,以此为控制行为开脱。渐渐地,受害者被孤立,失去了与亲朋好友的联系。随后,施暴者会进一步限制受害者的自由,例如不准他们外出、工作,或做出任何个人决定。这种控制最终可能演变为情感虐待,甚至身体暴力。施暴者通常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反过来责怪受害者。若未及时干预,这种模式便会一再重复,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马来西亚曾有一宗引起公众关注的案件:Ahmad Azhar bin Othman(Awie)诉 Rozana binti Misbun(2021年)9 MLJ案件揭露了家暴受害者在公众人物之间也同样存在。

如何保护自己:安全计划

你并不孤单,而且你拥有选择。若你身处在一段充满暴力的关系中,可以在安全的时机采取一些实际措施来保护自己。例如,当施暴者不在场时,尝试联系庇护所、求助热线或法律援助单位。同时,建议提前准备一个应急包,内含钥匙、衣物、重要文件、药物等必需品,以备紧急离开时使用。为保障自己的隐私,应定期清除浏览器历史纪录,并更换电子邮件密码,避免使用施暴者容易猜中的组合。如果你计划逃离,务必事先规划好安全的逃生路线及临时安身之处。此外,若你驾驶自己的车辆,也应关闭GPS定位功能(如适用),以防行踪被追踪。这些准备不仅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步,也为日后申请1994年家庭暴力法令》下的保护令打下基础。

在完成上述基本准备后,接下来合情合理且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申请保护令。根据《家暴法令》,保护令能合法禁止施暴者联系、靠近或伤害你。一旦该令被违反,警方有权立即采取行动。根据你的情况,有不同类型的保护令,它们能在你重建生活过程中,提供至关重要的法律屏障。

为什么受害者不离开?

有些受害者会发展出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 一种心理反应机制,使他们开始同情甚至支持施暴者。这并不表示他们软弱,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让他们在极端环境中感到“安全”。

马来西亚《1994年家庭暴力法令》如何提供援助?

正如上文所述,受害者可以通过该法令申请以下保护令:

  • 紧急保护令(EPO – 在已发生或即将发生暴力时;
  • 临时保护令(IPO – 警方仍在调查阶段时;
  • 保护令(PO – 在施暴者被定罪之后。

这些法令旨在保障受害者安全,同时赋予其获得医疗、庇护、心理辅导,甚至赔偿与康复的权利。

赋权与走出阴影

离开施暴者后的生活:许多家庭暴力的幸存者在摆脱施暴关系后,逐步重建属于自己的新生活。他们可能重新找回事业方向,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与亲人或朋友重拾联系。更有一些人,选择走上倡导之路,成为鼓励他人的榜样。心理咨询、社群支持与法律援助等资源,都是幸存者在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施暴者的重塑计划

虽然对受害者的保护应始终优先,但若要从根本上防止家庭暴力一再发生,也必须正视施暴者的行为根源。一些国家和地区已设有施暴者辅导计划,透过专业引导,让施暴者意识到自己行为所造成的伤害,并学习有效的沟通方式、愤怒管理技巧与同理心。这些计划旨在打破暴力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教育与承担责任,是改变的第一步。

需要帮助?请联系以下机构:
部门 联络方式
总检察署(Jabatan Peguam Negara) 03-8872 2000 (工作日,8am–5pm)
妇女发展局 (Jabatan Pembangunan Wanita) 03-8000 8000 (工作日, 8am–5pm)
妇女援助组织 (Pertubuhan Pertolongan Wanita) 603 3000 8858 (周一至五, 9am—5pm / 周末, 8am—4pm)
法律援助局 (Jabatan Bantuan Guaman) 03-8885 1000 (工作日, 8.30am–4pm)
卫生部 (Kementerian Kesihatan Malaysia) 03-8000 8000 (24小时)
马来西亚皇家警察 (Polis Diraja Malaysia) 03-2266 2222 (24 hours)
联邦法院注册处警察单位 03-8880 3500 (工作日, 9am–5pm)
马来西亚伊斯兰发展局 (JAKIM) 03-8870 7000 (工作日, 8am–5pm)
马来西亚辅导员局 (Lembaga Kaunselor Malaysia) 03-8323 2523 (工作日, 8am–5pm)
砂拉越妇女与家庭局 082-512666 (周一至四:8.00am–1.00pm & 2.00pm–5.00pm;

周五:8.00am–11.45am & 2.15pm–5.00pm)

沙巴事务局 088-288333 (无固定办公时间)

 

以上内容由 Legal | Jason Kong .co | Wilayah Persekutuan Kuala Lumpur 撰写
*免责声明: 此文章不能代表任何形式的法律意见或咨询,它仅用于分享法律知识和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