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心理学 | 吊起来卖,岂止烧腊?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Cathryn Lai

比较价格,是采购的日常。在企业里尤其得遵守采购部的标准作业流程,这其中常见的是“货比三家”,即必须收集来自三个不同供应商的报价,进行比对后选择出最好的。

货比三家,该怎么“比”?
所谓比较,就是把两种或以上同类的事物加以对照以辨别其异同和高下,通过比较而决定取舍,这就是“比较”的精髓。原则上,货比三家能确保最佳利益,简单来说,以最合理的价格买同样的东西。但是,“比价”有其巧妙之处,若是在比较时忽略了这些点,那么,经过比较得出的结果也是失准的。这一来二去,比较的意义就没了。

 

不可忽视的性价比
除了比较价格,性价比也是采购的重要考量。性价比是商品的性能值与价格值比,是反映物品的可买程度的一种量化的计量方式。性价比全称是性能价格比,是一个性能与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

  • 标准必须一致
    对于需采购事物的要求标准必须清楚明细,尤其是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印刷的纸料,是230gsm还是260gsm?这其中的差别足以混淆和歪曲比价的意义。
  • 足够的信息量
    若是信息不足,决策就会迷惘。避免陷入骑虎难下的囚徒困境,在决策前审察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备注,不妨多问几句:还有其他隐形收费吗?还有什么是我需要知道的?

采购俗语 “Apples-to-apples” 是采购策略的经典法则之一,指的是比较“相同”的事物,而不是“非常相似”的事物,即苹果与苹果。这与不应该比较的、两个不同的事物是两码子事,比如苹果与橙。

在不一样标准的情况下,报价出现差距在所难免,这样的情况下,就不是谁贵谁便宜的问题了,而是,本质上就是为两个不同的事物报价。若是价格相差太多,报价高者也许被视为“吊高来卖”,凭什么就唯独你的报价特别高呢?深究下,吊高来卖的可能性,基本上只有两个。

  • 确有其事
    是真有料到,才能有本事吊高来卖,否则,有价无市又有谁会买单?至少买卖双方满意,边能达成交易。若是在采购上发现其中有特别不合理的高价报价,不妨细看报价细节,揪出跟其他报价相同和不同之处,纠正后再进行对比。
  • 煞有其事
    有一些不合理的高价报价则是虚张声势,只希望能卖个好价。然而,这种蒙混的技巧并不是长久运营的方法。是便是,不是便不是,如果总是让人看起来“好像煞有其事”,那么,做出来的结果,最好“” ,因为口碑不论好坏,都会不胫而走。

别以为吊高来卖烧腊的专利,如果有一些报价于人“吊高来卖”的感觉,请先别急着下定论,先细心审阅其原因和询问查明,这是对采购人的考究,也是采购人的职责。

 

不值得定律
担心“买贵了”乃人之常情,但是,不一样的心态就会导向不一样的选择,而“值得”和“不值得”,就是心态所引导的结论。

市场学上常有一个比喻说,女人可以花2块钱购买一个打折但是不需要的商品,而男人可以花20买一个不打折但是他需要的商品,在心态上,打折的商品是比较“值得”的,而在不打折情况下的消费,在于当时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要有多高。然而,“打折”制造的“值得”概念,有没有误导性?

即便有,那也是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营销手法,有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故,若为此冠上“误导”罪名,视乎也说不过去。说穿了,是营销手法对消费者行为的奏效,即对于女性,“因为打折所以值得”,所以用打折的方式提高销量,实属正常;对于男性市场,打折的意义相对不高,所以,不同的商品对于不同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定然各异。至于值得或不值得,那视乎消费者真正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