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芊翠 | 企业心理学

企业心理学 | 创意落地的心理密码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会议室里常常上演这样的场景:有人眼睛一亮,抛出一个天马行空的点子,大家先是“哇”一声,然后空气突然凝固。问题来了:谁来做?怎么做?要不要冒险?于是,这个点子就静静地躺在会议记录里,也许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创意的诞生,总是从“灵光一闪”开始,但要真正落地,却是一场心理学的马拉松。 谷歌曾推行过著名的“20%时间”,允许员工把工作时间的五分之一用在自己最感兴趣的创意上。这个制度催生了 Google News、AdSense 等代表性产品。背后真正起作用的,不只是聪明的点子,而是心理安全感的支撑、内在动机的驱动、认知的灵活转化、团队的相互激发,以及情绪的能量调控。创意能否从想法走到现实,正是这些心理机制在暗中发挥作用。 敢想:心理安全感的底气 再好的点子,也需要有人敢说出口。哈佛商学院教授Amy Edmondson提出的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理论指出,如果团队氛围让人担心被嘲笑或批评,创意会被扼杀在喉咙里。反之,如果环境鼓励尝试与犯错,大家才敢畅所欲言。很多创新企业把“允许失败”写进文化,不是因为喜欢失败,而是因为失败本身孕育了更多可能。 能做:动机的驱动力 光有灵感还不够,还得有人愿意去执行。心理学家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告诉我们:内在动机比外在奖励更能支撑长久行动。如果一个点子和个人价值观或团队使命产生共鸣,人们才会愿意花时间、耗心力,让它一步步走向现实。换句话说,最强的“燃料”,往往来自心里的那团火。 会做:认知转化的过程 创意从“想法”变成“计划”,需要大脑加工:拆解问题、评估风险、设计方案。如果信息太多、细节太复杂,人就容易卡住。认知心理学家John Sweller的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解释了这一点——复杂度过高会削弱执行力。很多企业会用“快速原型”或“最小可行产品(MVP)”的方式,把创意先做个小版本,验证可行性,再不断优化。这样,想法不会被复杂性拖垮,能先迈出第一步。 合做:团队的多样性与协调 创意落地不是独行侠的游戏。不同背景和思维风格的团队成员能提供更多角度,让方案更扎实。但多样性也带来分歧,如果没人协调,就可能陷入争论不休。领导者的关键作用,就是在多元中找到共识,把点子从“讨论”拉回到“行动”。 挺住:情绪与韧性的支撑 关键时刻,还得“挺住”。再完美的创意,在执行时都会遇到阻力:预算不够、市场冷淡、团队摩擦……心理韧性就是撑起团队的力量。心理学家Barbara Fredrickson的拓展-建构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告诉我们,积极情绪能拓展思维、提升创造力;而适度的压力或消极情绪,如果调控得当,也能转化为专注和动力。关键在于,不被情绪淹没,而是把它们用来推动行动。 创意的真正魅力 很多时候,光有“敢”还不够。敢想只是起点,还需要“能”的动机与“会”的方法。唯有三者兼备,创意才能真正落地。 下次当你听到“这个点子太天马行空了”时,不妨想一想:它或许并非不切实际,只是还缺少适合的心理土壤。每一个点子,都有三种可能: • 因积极情绪而 broaden-and-build,不断拓展思维并建构新的可能; • 成功bring ideas to life,把灵感变成具体成果; • 不得不go back to the drawing board,退回草图重新开始。 无论是哪一种,都比永远困在会议记录里、尘封无声要更有价值,也更接近创意真正的意义。 创意的差别往往不在聪明与否,而在所处的心理环境。Turning ideas into reality,不是口号;真正的创意,唯有落地,才算完整。

企业心理学 | 创意落地的心理密码 Read More »

企业心理学 | 别让品牌变成“旧爱”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你的品牌,是“旧爱”吗? 品牌?旧爱?这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真实心理学依据的联想。品牌亲密感(brand intimacy)和叙事心理学(narrative psychology)揭示了品牌与人际情感之间惊人的相似性。品牌像旧爱一样出现,有时令人温暖,有时令人意外,却总能在熟悉中带来连贯体验。 品牌亲密感不仅是偏好或使用习惯,更是一种深层情感连接——熟悉感、依赖感、自我认同的投射,与人际关系中的亲密感类似。叙事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通过故事理解自己与世界。回忆恋情时,我们整理情感经历;与品牌建立联系时,我们同样在构建属于自己的品牌故事:初次相遇的惊喜、难忘体验,甚至想念的瞬间。品牌成为替代亲密感的容器,人们不自觉地将品牌与人际情感联系起来。 在实际品牌策略中,这种心理机制带来微妙现象。许多品牌试图亲切出现,却制造尴尬的熟悉感,像多年未联系的旧爱突然冒出来,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生活用品品牌推出文案《原来你还在这啊》,配上多年前的经典产品和泛黄墙砖的老厨房,唤起怀旧情绪,传递一种“一直都在”的忠诚形象。这样的安排有可能引发不同反应:有人感动,浮现好像回到小时候阿嫲家的厨房;另一部分人却感到不适,像多年未联系的旧爱突然出现,试图用情怀换认同。 故事打动人,是因为它把过去与现在串联,让时间产生连贯感,使人感受到身份与经历的连续性。然而,当品牌停留在曾经叱咤风云,故事就像挂在墙上的肖像,存在,但不一定鲜活。当消费者回望曾经的品牌故事时,可能会想:你会与时并进吗?还是只想让我重温你曾经的辉煌? 品牌叙事的艺术在于恰到好处的亲密感。好的叙事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重逢,彼此依然能畅谈当年;不好的叙事则像突然闯入的陌生人,让人尴尬。真正打动人,是多年不见,你仍为我保留一个熟悉的角落。 一些品牌误以为亲切就是随时靠近你。文案像朋友圈发帖,广告像自拍,评论区频繁互动,看似热络,却缺乏真实情感。真实且一致的行为才能让品牌形象保持恒温,否则再努力,也不过是机械化般在演示品牌亲和力。 研究表明,人们对熟悉感有安全依赖,但过度熟悉可能引发反感或焦虑。频繁亲切打招呼若无实际价值支撑,就像朋友总发“你好吗”,却不真正陪伴。真正的亲切,不是被动出现,而是主动提供价值,让消费者感到你在我心里有位置。 想让《原来你还在这啊》成立,品牌需要回答三问: 1. 你为什么在这里? 2. 你是还存在,还是活得精彩? 3. 你为谁而存在/精彩? 消费者为现实付费,而非为过时的风光买单。如果故事只是自我感动,不解决当下需求,就是空洞叙情。品牌要从“我还在”走向“我们在一起”,靠的不仅仅是他日的情怀,而是现在共创的叙事空间。 实践中,品牌可考虑以下的落地方式: 1. 产品体验:在包装、功能或服务中延续熟悉感,同时结合现代需求。 2. 社交触点:广告或社交互动应有价值输出,而非频繁刷存在感。 3. 叙事更新:故事串联过去与现在,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与时俱进。 可靠而非唐突,熟悉又不尴尬,让品牌像老朋友般存在,而不是像旧爱突然出现般令人错愕。叙事心理学不仅是讲故事,更是心理与行为科学结合,让品牌记忆有迹可循、存在有意义。

企业心理学 | 别让品牌变成“旧爱” Read More »

企业心理学 | 当组织文化默许了不透明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在很多组织中,真正令人感到无力的,往往不是一次决策失误,也不是某位领导者的专断,而是一种熟悉的模糊感。你明明知道哪里不对,却说不清问题出在哪儿;你想提出疑问,却发现周围早已习惯了“别多问”。 这种“好像没出错、但就是别扭”的氛围,其实我们并不陌生。 在一次咨询中,我接触到一个中型组织的领导团队。公司原本计划举办一场品牌升级发布会,邀请了多位业界专家,其中包括一位颇具声望的知名学者。活动宣传早已发布,流程也排布清晰,一切看上去井井有条。然而,就在活动开始前,气氛突然变了。 那位学者被临时要求签署一份“非公开参与协议”,内容是“不得对外透露自己参与本次活动的身份”。理由听上去体面:“品牌定位尚未完全敲定,需要保持低调”。 学者感到非常诧异。既然活动已经公开,流程也已明确,为何参与者突然被要求“隐形”?当他进一步追问,组织高层只是轻轻一笑,说了一句:“事已至此,还请理解。” 这句话,乍听之下温和礼貌,实则释放出一种熟悉的组织文化讯号:我们不打算调整,也不会进一步解释,我们只希望你配合。这不是沟通,而是一种“软性指令”;更准确地说,是一套默认你会妥协的权力话术。 在管理学领域,这种现象可归因于组织或文化层面的“高模糊容忍特质”,其理论基础源自心理学中的“模糊容忍度”(Tolerance for Ambiguity)构念。当组织内部制度混乱、责任不明时,出于对正面冲突的回避倾向,组织往往不会主动厘清问题或推动制度性修正,而是逐渐发展出一种“模糊维稳术”:通过稀释权责、弱化流程、强化关系网络,以维持表面的秩序与和谐。 这种“看似圆滑、实则混乱”的文化,容易消耗组织的公信力,也逐渐侵蚀成员之间的信任基础。 若从“组织沉默”(Organizational Silence)理论视角切入,当组织长期强化“顺从”而非“质疑”时,成员便可能逐渐形成沉默的习惯,选择闭口不言、回避提问、避免表达不同意见。与此同时,管理阶层也常以“善意提醒”的话术掩饰权力机制的运作,例如:“现在说这些没有意义了”“大家都这样做”“下次我们会改进”等。 然而,这些话语的核心并非为了解释问题或追究责任,而是试图绕开问题、快速“过关”。至于问题是否真正解决、未来是否会改变,往往并不在组织的关注范围之内。 更具破坏性的是,这种文化会自我复制。中层照搬上层的说辞,基层效仿中层的作风。久而久之,整个组织进入“不要问,只要做”的自动驾驶模式。而当外部合作伙伴也感受到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工作逻辑,信任便开始崩解,甚至影响长期合作关系。 回到那位学者,他的回应令人印象深刻:“若事前就告诉我身份不能公开,我可以选择不来。但现在流程已定、名字已出,才让我签保密协议,感觉对方就是在利用我的名声,但又不愿承担责任。” 这句话点出了一个深层的问题:当组织过度依赖“临场补漏”,其实是在剥夺他人的选择权。 领导力,不只体现在危机处理上,更体现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中。一个成熟的组织,不怕出错,怕的是不断为错误寻找借口;一个有韧性的领导者,不怕被质疑,怕的是再没人愿意讲真话。 现代组织倡导“敏捷”“快速反应”,但这不应成为流程混乱或道德模糊的挡箭牌。真正的敏捷管理,是建立在清晰的规则与稳定的信任之上;一旦价值观可随场合而改,规则也可视情况而变,那执行力再强,也只是一种假象。 最终,我们还是得回到那句令人无力的话:“事已至此,还请理解。” 这不是一句请求,而是一种有礼貌的封口令;一场无需对话的独角戏。它看似维稳,实则是组织放弃责任的第一步。再多几次这样的“临时通知”,本可以成为组织资产的信任、资源、人脉,也将逐渐流失殆尽。 真正值得理解的,不是组织的失误,而是它是否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当一个组织能够坦然地说出:“这是我们的疏忽,我们会改正”,并立刻付诸行动,我们才得以看见一个真正负责任的领导者。

企业心理学 | 当组织文化默许了不透明 Read More »

企业心理学 | 你 Get 到认知失调发出的信号了吗?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企业口号喊着“鼓励试错、大胆创新”,实际却因小失误遭严厉追责;高层宣称“员工健康最重要”,却默许加班文化蔓延;员工渴望劳逸平衡,却始终困在绩效压力中内耗不止。看似微小的矛盾,背后其实是“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在企业中悄然作祟。 认知失调,不只是个人烦恼 心理学家 Leon Festinger 在 1957 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个体同时持有冲突的信念、态度或行为,会引发心理不适和内在张力。这不仅是个体现象,更是企业系统里普遍存在的心理裂缝。 员工在信念与现实的拉扯中,逐渐耗尽心理能量;企业在价值与行为的背离中,慢慢失去信任基础。认知失调,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企业慢性病”。 说一套做一套,迟早会“跑偏” 若一位主管提倡“开放沟通”,却对批评意见面露不悦;企业喊着“客户为先”,却以利润KPI削减服务预算;员工盼着平衡生活,却在“7/24才算拼命”的文化中渐感失衡。这种理念与行动的脱节,逐步侵蚀着员工士气、对企业的信任与执行力。 根据《Deloitte 2023年报告:From Great Resignation to Great Reimagination》,近半数千禧世代因价值冲突或制度落差而考虑离职。 理念偏一寸,执行跑一里。若持续忽视这些心理裂缝,最终等来的不是辞职信,而是对制度的集体冷漠。 虚构案例,却真实得令人心惊 举个例。某零售企业的销售经理始终相信“客户满意度是长期利润的关键”,却在总部施压下被迫涨价、削减服务。他一边高喊“以客为本”,一边执行违背初衷的策略,陷入长期焦虑,导致团队低迷、客户流失。 企业最终意识到异常,匆忙调整绩效结构、引入客户保留与员工满意指标,并提供心理支持。但这一切,只是“灾后重建”。信念崩塌容易,重建却需时间。摧毁只需一念,修复却非一朝一夕。 这个虽是虚构情境,却道出了真实企业中反复上演的“心理失衡”。若失调长期存在,不只折磨个体,更可能撼动企业根基。 企业文化,是认知失调的重灾区 认知失调常源自公司文化的双面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Carl Rogers 曾提出Client-Centered Therapy(以人为中心的疗法),主张以倾听与共情来整合冲突。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 当企业口号与制度背离、价值观与奖惩机制脱节,员工迟早会问:“我还能相信什么?”、“我为谁而努力?”一旦心理信任坍塌,制度再完善也只是表象,员工的驱动力及忠诚度也终将流失。 认知失调,是一面镜子,而不是遮羞布 认知失调并非病态,它常是变革的触发点。当个体发现理念与现实不符,内在张力反而可能促使重新定义价值、调整行为。若企业能正视这股张力,提供开放对话与心理支持,反而能将“心理撕裂”转化为团队重整与制度进化的契机(Festinger;Argyris & Schön;Bass & Avolio)。 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冲突本身,而是企业在集体沉默中,把冲突伪装成“没事”。 认知失调,不只是个体烦恼,它是系统亮起的黄灯,是信任逐步瓦解的前信号。作为企业掌舵人,若听不见员工的失落,看不到制度的裂缝,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你早已习惯视而不见? 下次,当你再说出“我们鼓励反馈”时,请停下来诚实自问:员工真的敢说吗? 说了之后,是被听见,还是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 听见之后,你真的动过一根制度的筋吗? 你的行为,是不是正在亲手打脸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能不能别再“玻璃心”了?也许真正需要检修的,是那些被当作理所当然、却早已脱轨的制度与文化。 企业不会败在冲突本身,而是败在不敢承认自己早已跑偏。认知失调不是灾难,而是系统给予的提醒。别等到一切静默无声,才发现:灯灭了,人走了,信任也回不来了。

企业心理学 | 你 Get 到认知失调发出的信号了吗? Read More »

企业心理学 | “稳住现状”看似安全,实则危险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企业问诊时,来者诉说市场竞争激烈,旧有方式难以突破,业务拓展缓慢,而每月固定开销则令人喘不过气。尽管我们厘清了业务本质、交换了市场实况、提出建议,对方却仍执意维持现状,仿佛只要不动,就能避免风险。然而现实商业环境并不宽容,不是你不动,敌就不动;而是,你不动,敌动得更快。 这句话乍看似兵法误用,其实恰恰道出了当代企业心理的核心病灶:迷信稳定,误判节奏。现实从不等人,犹豫就是你的最大破绽。你以为是在稳,其实是在慢性倒退。 在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稳住现状”、“按部就班”成了企业主常挂在嘴边的安慰剂。殊不知,维持现状,是最危险的商业幻想。这类措辞在动荡时代尤其动听,管理者以为“稳住”是一种战略,但“稳住”,可能是他说过最危险的一句话。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类天生渴望“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这种需求会导致我们高估现状的稳定性,而低估外部变化的速度与影响力。 这正是商业心理学中著名的现状偏差(status quo bias),也是企业最容易误判的心理陷阱。研究指出,即便现有状态已不再理想,人们仍会因害怕损失与不确定性,选择维持现状。这种偏差在企业决策中更为严重,因为牵涉的不只是个人选择,还有企业结构、内部权力、路线依赖等复杂因素。 问题在于,外部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的不动而静止,市场变化不会等你开完最后一场会。 最大的“敌人”不是外部竞争者,而是你企业对改变的犹豫。如今是信息爆炸、技术跃进、消费者习惯持续变化的时代,“敌动得更快”不再是比喻,而是现实。你以为的对手,可能不是行业巨头,而是隔壁刚创业的团队——他们没有包袱、没有惯性,甚至连“战略”都没有,但他们拥有你早已遗忘的东西——行动的勇气与试错的速度,他们凭着一股“先干起来再说”的冲劲,避开你的慢动作窗口,抢下市场先机。 许多企业管理者则陷入一种“聪明的迟钝”:他们懂分析、会做预测,擅长精算风险,却始终停在“等一等、再看看”的节点上。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可以部分归因于选择悖论(paradox of choice)与行动-反思循环滞后(delayed action-reflection loop),也就是说,当选项越多,行动的代价与犹豫就越高,而过度思考又拖延了应变的时机。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企业心理学强调“认知敏捷”(cognitive agility)的重要性。认知敏捷并非只是“反应快”,而是企业和个体能否在高度不确定性下,快速调整心智模型、重构策略,并敢于放弃昨日的成功。这是一种心理灵活性与战略弹性的融合,是现代企业能否走出泥淖的关键所在。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冲动冒进。真正高水平的企业,并非盲目出击,而是擅长承担“可控冒险”(calculated risk):在评估可能性与可承受范围之后,快速行动、迅速迭代。这正是认知敏捷的体现,即在不确定中,能否快速修正认知、放下旧包袱、果敢试错。 可控风险,并非是“完全安全”,而是“能负责任地承受可能损失,并以行动换取学习的空间”。相比之下,“维持现状”的代价,比你想象的大得多,因为不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你以为没人在追,其实人家早从你盲区闪电超车。真正聪明的企业,从不等敌先动。他们是自己的“对手”——不断挑战旧系统、拆除舒适区、主动制造新局、重塑游戏规则。 该动的时候,就别稳稳坐着。动起来,拆解“维持现状”的心理陷阱,放弃对长期稳定的幻想,才是你走得更稳的第一步。所以,下次当你听见“我们还是先稳住”时,不妨反问一句:你想稳住的,是旧世界的荣景,还是你对风险的恐惧?真正的“稳”,从来不是原地不动,而是带着计算后的勇气,主动迎向改变。

企业心理学 | “稳住现状”看似安全,实则危险 Read More »

企业心理学 | 职场Yesman的心理隐患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你身边有Yesman吗? 在职场中,“Yesman”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存在。他们面对任务和请求从不说“No”,总是第一时间响应,表现得格外配合、积极、甚至无条件投入。表面上,这是高度敬业的象征;但在心理学视角下,这种行为背后往往潜藏着深层的不安,尤其是对“被忽视”的恐惧。 这种顺从,并非源于对失败的恐惧,而是对“边缘化”的极度焦虑。在一个鼓吹超负荷投入与极限绩效的职场文化中,“Yesman”将存在感与“有用性”绑定,为了保住一个“被需要”的位置,哪怕身体透支、心理告急,也不敢说“No”。于是,凌晨两点查电邮、带病出席会议,成了他们的日常。“Yes”,成了他们抵抗边缘化的防御机制。 但你是否想过,过度顺从,其实是一种慢性的职场自毁? 错失恐惧症(FOMO)与系统合理化 职场Yesman的行为与“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密切相关。FOMO促使个人对所有会议、项目与决策场合持续保持参与,担心错过就等于被淘汰。 根据John Jost和Mahzarin Banaji提出的系统合理化理论(System Justification Theory),人们常常会为当前的社会制度找借口,即便这些制度对自身并不友好。许多职场人士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高强度才代表价值”的规则,认为唯有无条件服从系统,才能维持地位与认可。这种机制虽提供了短期的心理安慰,但却长期压迫自主性与心理健康。 从习得性无助到自我沉沦 当Yesman在一次次的“被需要”中感到精疲力尽,却无法逃离时,便逐渐落入了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之中。根据Martin Seligman的研究,当一个人相信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时,最终会停止尝试,转而顺从系统的安排。这也是为何许多员工明知身心已濒临崩溃,仍持续投入的原因,殊不知这种投入只会带来反效果。 恐惧管理理论与身份焦虑 Jeff Greenberg提出的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进一步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生存焦虑时,会主动寻求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来源。对于许多Yesman而言,过度工作已成为维系身份感的工具,也就是说,当他们停止“被需要”,就仿佛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因此,他们宁愿保持“有用性”的假象,也不敢设下边界。这种策略在短期内看似安全,实则是以长期的心理资源消耗为代价。 恐惧与认知的转化 George Lakoff的认知框架理论(Cognitive Framing)指出,现实的意义取决于人们如何诠释它。如果将恐惧视为障碍,它便成为限制;但如果将其看作警示信号,它就可能成为转变的起点。 要突破Yesman的困境,企业文化和个人认知都需进行“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这意味着不再将员工价值等同于过度顺从,不再将说“No”视为懈怠,而是承认设限和反对的声音是一种成熟的职场策略。 建立更健康的职场认知 Yesman的存在,往往反映出企业文化中的“过度绩效崇拜”,将顺从误认为忠诚,把无休止的投入视为高效的象征。但真正成熟的团队运作,依赖的不是一味点头的配合,而是建立在清晰的角色边界、合理的绩效期望,以及基于信任的理性沟通之上。 理性的决策环境,需要包容异议,而非惩罚表达。唯有在鼓励多元观点的氛围中,企业才能避开集体盲点,作出更具前瞻性的判断。 对员工而言,说“No”并非推卸责任,而是实现可持续自我管理的重要策略;对企业来说,鼓励员工适度提出异议,有助于防范系统性倦怠与人才流失。企业心理学的核心,不在于提升服从度,而在于营造一个容许真实表达、重视心理安全的健康生态。 在这个时代,敢于说“No”是一种稀缺的智慧与勇气。这不仅体现员工的自我觉察,更是企业文化成熟的体现。唯有接纳来自专业立场的异议,企业才能在多元视角中不断修正航道,稳健前行。而对个人而言,学会适当说“No”,不是背离责任,而是迈向身心健康与长期价值的第一步。 下次,当你准备条件反射式地点头,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是在配合,还是在牺牲?敢于说‘No’,或许是你迈向职业成熟与个人成长的第一步。

企业心理学 | 职场Yesman的心理隐患 Read More »

企业心理学 | 五倍价差,真的离谱吗?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朋友带着两份报价单,愤愤不平地向我求助:“同样的服务,价格居然差了整整五倍?更离谱的是,部分服务由同一家商家提供,直接找商家报价竟然更贵!”这不是苹果和芒果的比较,而是标准的“苹果对苹果”。五倍价差看似荒谬,但价格真的只是成本的简单相加吗?在这场定价博弈背后,买卖双方各有其心理逻辑。 价格:买家的风险标尺  对买家而言,价格不仅是支付的金额,更是风险的衡量标准。许多消费者受到“价格-质量启发式”(Price-Quality Heuristic)的影响,倾向于认为“贵即是好”,即高价意味着更优品质、更可靠的售后、更专业的团队,甚至更低的失败风险。因此,一瓶矿泉水在便利店卖2令吉,在五星级酒店卖10令吉,在高端夜店甚至可达50令吉。消费者愿意为品牌、环境和附加价值买单。高端品牌正是利用这种心理,以高价塑造形象,让客户相信“贵有所值”。 然而,并非所有买家都接受这一逻辑。另一部分人受到“公平交易偏差”(Fair Transaction Bias)的影响,认为价格应与成本成正比,否则就有被“割韭菜”的感觉。而五倍价差打破了这一线性认知,引发抗拒心理。尤其在企业采购中,高溢价可能让决策者面临内部压力,若无法证明高价带来的附加价值,便容易被质疑为“智商税”,甚至影响对品牌的长期信任。 定价:卖家的市场信号  卖家则遵循另一套逻辑。高价不仅关乎利润,更是市场信号的传递。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从不打折,特斯拉(Tesla)早期定价高昂,苹果(Apple)始终坚持高端定价,这些品牌利用“价格锚定效应”(Price Anchoring Effect),让消费者相信高价即高价值。高价不仅塑造品牌形象,还通过稀缺性强化市场定位。 此外,卖家可能根据客户的支付能力、议价习惯和采购记录,实施“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即对不同客户制定不同价格,以最大化收益。在某些情况下,价格差距甚至源于“心理账本效应”(Mental Accounting),供货商在定价时,可能依据不同客户的角色进行区分。例如,代理商可能承担了更多的客户管理、方案优化或附加服务,使其溢价更具合理性。 价格不对称:商业的常态,而非例外  “价格不对称现象”(Price Asymmetry)在市场上随处可见。奢侈手表的制造成本或许仅占售价的十分之一,但品牌历史、名人效应和客户体验,共同支撑了其高昂定价。在企业服务领域,咨询公司之所以能远超市场均价提供类似服务,正是因为它们不仅卖专业知识,更卖信任、风险控制和决策安全感。 因此,五倍价差未必离谱,关键是买卖双方是否共享同一套价值认知——“Are we referring to the same valuation criteria?”买家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最低的价格,而是最合理的价格,既符合心理预期,又能在组织内部获得认可。而卖家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标高价,而是让客户相信“贵有所值”。商业的本质,不是价格战,而是谁能让客户在交易后感到踏实和满意。 价值与价格的对接,才是最好的交易  奉劝卖家,在定价前,先弄清楚买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奉劝买家,把需求说清楚,别让交易变成鸡同鸭讲。毕竟,客户想要的是一罐荔枝罐头,卖家却端上了一盘新鲜的妃子笑(荔枝品种),结果不仅错失交易,还让彼此错愕。价格的较量从来不只是数字的博弈,而是心理预期的对接。能在价值与价格之间找到平衡,才是最好的交易。

企业心理学 | 五倍价差,真的离谱吗?  Read More »

企业心理学 | 高大上话术的心理动机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商业社会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When we cannot convince them, we confuse them”(当我们无法说服他们时,就让他们迷惑)。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像是玩笑,但却揭示了某些人在推销理念、产品或方案时的潜在手段。心理学告诉我们,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一种影响他人认知和判断的力量。在这背后,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动机。 说服与混淆:真诚还是掩饰? 心理学家John Sweller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表明,当人们试图传达复杂信息时,必须考虑听众的认知资源限制,通过简化信息减少过多的认知负担。例如,乔布斯在发布第一代iPhone时,通过简化技术语言将产品描述为“一个音乐播放器、一个手机和一个互联网设备合为一体”,避免了复杂的技术细节,使产品的核心理念更加易于理解和感知。 然而,也有些人故意增加语言的复杂性,使用专业术语甚至模糊表达,从而造成听众的“认知压力”,进而误认为信息更有价值或可信。这种手法通常依赖于‘晕轮效应’(Halo Effect)。人们常因事物看起来复杂或专业,而倾向于高估其价值和可信度。这种手法常常被用来掩盖产品或理念的不完全理解,甚至隐藏其真实的动机。 高大上,还是云里雾里?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某个推销或提案一开始听起来言之凿凿,但越听越觉得云里雾里?这很可能是对方在利用“模糊语言效应”(Ambiguity Effect),旨在避免关键问题、提供心理上的舒适感以及让听众做出直观判断。“模糊语言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不明确或不确定信息时,倾向于根据直觉做出决策,而不是深入分析。然而,在推销或提案中,模糊语言有时会被策略性地使用,让信息看似高深莫测,以此避开关键问题,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听众的决策。 例如,一家公司可能宣称其产品“拥有领先的技术架构,能够全面重塑行业生态系统”。这样的表达听起来振奋人心,但缺乏具体的技术说明,听众可能被引导相信其价值,而未真正理解其可行性。 为什么“抽象”让人盲目憧憬?心理疏离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 CLT)可以进一步解释这种现象。“当信息过于抽象时,听众通常会不自觉地将其与宏大目标或远大愿景联系在一起。例如,“我们将彻底颠覆行业”听起来振奋人心,但如果缺乏具体的实施细节,这种高层次的抽象表达只会增加心理距离,让人停留在对未来的盲目憧憬,而难以激发实际行动。 抽象语言的危险在于,它容易让人忽视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一个有趣的案例是,当某些初创公司使用复杂术语介绍自身业务时,投资人更倾向于要求其提供清晰的商业模式说明,否则很可能被视为“不成熟”而遭到拒绝。 学术词汇背后的能力与诚意 真正对理念了如指掌的人,具备一种“翻译”能力,即能将复杂的概念用浅白的语言解释清楚。这种能力源于对主题的深刻理解和自信,也展现了“沟通意图明确性”的诚意。相反,如果一个人无法将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例子,很可能反映出他对问题的认知不够深入,甚至可能在掩盖自身的局限。 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度依赖术语可能加剧“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从而在沟通中形成认知壁垒,削弱信任感。信任是商业沟通的基石,过度复杂的术语若未能有效地传达信息,往往会让听众感到困惑,并引发警惕。听众一旦察觉对方使用术语似乎是为了混淆问题而非清晰沟通,便可能质疑对话的诚意与真实性。 应对策略:拆解“高深”的伪装 在面对“高大上”理念时,不妨主动要求对方用简单语言和实际案例重新阐释。如果对方能够毫无障碍地完成“翻译”,那说明理念扎实可靠;否则,这可能是你需要提高警惕的信号。 例如,著名投资人巴菲特提倡的“儿童测试”原则——如果一个10岁的孩子都能理解你的商业计划,那么这个计划才有可能是真正可行的。这个原则背后揭示了简单、清晰的表达,不仅是说服他人的艺术,更是对自己理念的真正考验。 反思沟通的本质 企业心理学揭示了一条重要规律:沟通的本质是建立理解,而非制造迷惑。那些选择“confuse”而非“convince”的人,或许可以短期内赢得优势,但最终将失去信任。而在商业世界中,信任才是最珍贵的资产。 下次,当有人试图用云里雾里的话术“卖”给你一个点子时,请记住:清晰是最大的诚意,而混淆只是无力说服的表象。

企业心理学 | 高大上话术的心理动机 Read More »

企业心理学 | 解锁客户心理双螺旋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在价格谈判的战场上,打折和增值像是一对相生相克的双螺旋,始终缠绕在客户和企业之间。打折是客户的惯性思维,而增值则是企业的价值进化。但如果跳出传统思维,我们或许能将这场较量从对抗转化为协作,让客户感到”占尽便宜”,企业赢得”满盘丰收”。 客户为何总爱要折扣? 想象一个场景:顾客站在柜台前,第一句话就是,”这个能不能打折?” 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反应。 为什么? 控制幻觉(Illusion of Control) 客户在争取折扣时,常感到自己掌握了交易的主动权,这是一种典型的控制幻觉心理表现。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对结果的控制能力,这让他们在获得折扣时体验到”胜利感”,即便实际优惠微不足道。这种心理满足,不仅让客户觉得自己赢了,也降低了他们对价格本身的敏感度。 稀缺心理(Scarcity Mentality) 折扣诉求背后还隐藏着稀缺性效应(Scarcity Effect)。心理学家Robert Cialdini在《Influence》(影响力)一书中指出,人们对稀缺资源更具渴望。当客户认为折扣可能随时消失时,他们会倾向于”尽可能争取”,以避免未来的损失。这种”恐惧错失”(FOMO: Fear of missing out)驱使他们更加执着于每一次折扣机会。 企业如何破解”打折”常态? 与其对客户追逐折扣感到无奈,不如反其道而行,将这种心理需求转化为合作关系。不要试图”教育客户”打折无意义,而是设计一种让客户主动选择不打折的游戏规则。 策略一:打折不是让步,而是游戏 客户收到企业发来的”动态折扣卡”,卡上的折扣根据购买频率或参与活动的热情浮动。这利用了游戏化心理学(Gamification Psychology),让客户在”赢取”折扣时感受到成就感。例如:亚马逊的Prime会员日、星巴克的会员积分系统,都通过奖励机制将价格优惠转化为持续参与的动力。 核心优势:折扣不再是简单的让步,而是一种”赢取”的过程。这种互动既满足了客户的心理需求,又让企业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 策略二:用增值创造不可替代性 与其疲于应付客户对折扣的执念,不如让客户意识到,无论折扣多少,都无法替代你的独特价值。比如: 个性化服务:专属定制化选项(如Nike的个性化运动鞋设计)让客户感到自己被”特别对待”,从而弱化对价格的敏感度。 沉浸式体验(Immersive Experience):邀请客户参与产品设计,或分享品牌故事。Airbnb通过”体验”模块,让客户深度参与地方文化,不仅强化品牌归属感,还增加了产品的情感溢价。 策略三:打折与增值的”双面镜效应” 企业可以尝试将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与增值策略结合,设计折扣与增值服务的双重绑定。 双重价值绑定:例如,”现在下单立减10%,还可享受额外服务升级。”客户在看到”减10%”的同时,被额外升级吸引,形成”两全其美”的心理感受。 强调增值导向:反其道而行,”无需折扣,立享额外价值。”这种表达通过弱化折扣的吸引力,突出增值服务的重要性,给客户一种”聪明消费”的选择错觉。 超越价格战的终极解法 打折与增值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一场”信任升级”的旅程。如果客户始终用价格衡量你的价值,说明你与客户的关系还停留在浅层交易阶段。真正强大的企业会通过以下方式转化这场较量: 成为客户的”思维合伙人” 不仅提供产品,更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让客户觉得与你合作是一种战略投资,而非单纯消费。例如,IBM通过为企业客户设计完整的业务解决方案,超越了价格谈判,成为客户的长期合作伙伴。 为客户创造独家标签 打造”身份感”营销,让客户因与你合作感到骄傲。例如:奢侈品品牌通过限量版、私人订制等服务,强化客户的独特身份认同。苹果的”Think Different”不仅是一句广告词,更是一种用户归属感的象征。 双螺旋的平衡:赢的不只是客户 打折与增值的较量,本质是一场认知升级。客户期待的是超值,企业追求的是长远。而真正的胜利不是让客户放弃折扣,而是让他们在享受折扣的同时意识到增值的不可替代性。 当企业从”让客户满意“进化到”让客户骄傲“时,这场较量的格局便彻底改变了。那时,打折与增值将不再是对立面,而是推动企业和客户共同成长的”双螺旋“,驱动彼此向前。

企业心理学 | 解锁客户心理双螺旋 Read More »

企业心理学 | 你是猎人,还是猎物?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近日,遇上一个”有点意思”的合作企划案。乍一听,简直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对方手上没有实质资源,却能够谈下高额融资。然而,深入探讨后发现,这位提出企划案的,并不是个随便撒网的”套狼人”,而是个深谙心理博弈的”猎人”。在这场合作中,似乎谁是”白狼”已经不再重要,因为真正有能力操控局面的人,早已将策略运筹帷幄。 “空手套白狼”这一术语,早在商界流行已久。其核心在于通过无形资源撬动有形资源,看似”不劳而获”,实际上是一场复杂的心理游戏。如果处理得当,它是精妙的策略;处理不当,可能不仅套不到狼,反而被狼叼走,损失惨重。那么,”空手套白狼”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心理学又如何赋能这种策略呢? “套住”自己:心理认知的先决条件 “空手套白狼”的第一步并不在于对外,而在于对内。其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一开始是否真的”空手”,而在于能否让对方相信你握有足够筹码。这就需要”猎人心理”: 1.自我信念的建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你必须”骗”过自己,想象并相信自己手中掌握的”武器”足够强大。无论是个人能力、企业愿景,还是市场洞察力,这些无形的”武器”需要通过心理暗示转化为真实的信念。成功的企业家擅长构建信念体系,将模糊的未来清晰化,用坚定的信念感染团队与合作伙伴。 2.自信的叙事能力:自信并非自欺,而是一种通过精确构建叙事,将自身价值最大化呈现的能力。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更容易被明确、有条理的叙述说服,而非模糊的承诺。因此,”猎人”必须清晰阐明愿景与潜在收益,并通过具体的叙事展示未来的可能性,从而激发对方的兴趣与信任。 3.情景构建的策略:有效的情景构建能够帮助对方”看到”利益所在。例如,一个创业者虽然无法直接展示巨额资金,但可以通过详尽的商业计划书、潜在市场数据和合作蓝图,让投资者心理上接受”白狼被套值得”。通过塑造有吸引力的情境,能够让对方感受到潜在的利益,从而愿意参与其中。 4.情景预演与策略推演:预见风险并制定应对策略是避免”空手套白狼”失败的关键。心理学中的心理模拟(mental simulation)通过情景预演技术,在脑海中模拟各种可能的谈判情境。通过这种预演,能够推演潜在反应并灵活调整策略,以提高方案的可行性和说服力。 心理博弈:信任是最强的套索 在”空手套白狼”的过程中,信任既是武器,也是防具。让”白狼”愿意主动走进套索,需要理解心理学中关于信任的三要素: 1.可信度(Credibility):所有策略的前提是你自身的信誉。一旦被对方察觉到虚假的信息,套狼行动立刻宣告失败,甚至引发反噬。 2.利益对等性(Mutual Benefit):成功的合作从来不是零和游戏(Zero-Sum Game),而是让对方觉得自身也能受益。”猎人”必须明确设计利益分配方案,让对方乐意接受自己的角色。 3.情感联系(Emotional Connection):数据和逻辑固然重要,但打动人心的往往是共鸣和人性化的表达。”猎人”若懂得通过共情赢得对方好感,便能更有效消除彼此的心理隔阂。 策略的边界:空手或是两手空空 无可否认,”空手套白狼”是商业世界中的一种高效策略,但也充满风险。一旦策略过于激进,或者缺乏实际支撑,就可能导致事与愿违: 1.被对方看穿,反过来主导谈判; 2.合作过程中因无实质资源支撑,陷入被动; 3.引发信任危机,甚至陷入道德与法律纠纷。 因此,企业心理学强调,”空手套白狼”必须以诚信为基础,将策略建立在共赢的合作框架中,而非单纯的投机行为。 猎人还是猎物? 空手套白狼的心理游戏与策略艺术,看似简单,实则是一场关于心理、策略与资源整合的艺术。它的成功在于能否精准地把握人性和利益平衡,让对方主动走入设定好的局中。 然而,现实中,这种游戏并非总能奏效。正如那位提出合作案的”猎人”所展示的,他并不只是简单地”套狼”,而是通过精心策划,确保自己的”套索”足够牢固。而作为”套狼人”,则更需要谨记:别套不到狼,反被狼叼走了。 所以,下次当你试图”空手套白狼”时,先问问自己:你是猎人,还是猎物?

企业心理学 | 你是猎人,还是猎物?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