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 Low

员工管理 | 裁员潮来袭,失业不再是“社恐”标签,而是时代的新常态

专栏:员工管理 作者:刘楚雯 Jess Low   裁员潮来袭,失业不再是“社恐”标签,而是时代的新常态。这篇文章告诉你如何把被裁的低潮,转化成人生的升级关卡,自由职业、技能变现、分散风险—— 这是你没被教过的新生存法则。 最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吃了吗”,而是:“最近这么多人被裁,你怎么看?” 在饭桌上聊工作,原本就像是一场“职业大审判”。昨晚在和家人吃饭时,在KLCC工作的堂姐也聊起这个话题,说附近的几家公司“陆续有人出走”,好像失业的风,已经从新闻页刮到了现实生活的餐桌边。 谁都不想当“那个”被裁的人,可谁又真的能独善其身? 裁员潮来袭,失业居然成了时代共识? 近一两年,我的朋友圈可以说是“动荡不安”,不是被裁员,就是主动裸辞想搞副业。 以前只要离职后一个月还没找到新工作,整个人就会陷入焦虑模式,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己、怀疑天气是不是也对我有意见。 但现在?气氛完全变了。 失业,反而成了一种时代潮流。你可以说是“躺平”,也可以说是“重新上路”。 大家不再讳莫如深地谈失业,也不再被异样眼光盯着看。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这是整个时代在换挡。 在这个大转型的背景下,有工作不代表你就是“幸存者”,没工作也不意味着你的人生崩盘。我们,也许只是刚好走在了另一条不那么直线的路上。 失业,其实是一场转机 “不是所有的离开都是逃避,也不是每次停下都会让你落后。” 这句话我现在深信不疑。 我有个朋友,30多岁,在一家公司老老实实干了10年,每天对老板低头哈腰,甚至连“请假”都像是要递上辞职信一样小心翼翼。 直到某天,他终于决定辞职。那一刻,他不是在逃避,而是在重启。 前两个月他超焦虑,一天能刷五百遍招聘网站,后来他开始接一些freelance工作,慢慢地,他不仅经济上缓了过来,连笑容也多了。虽然收入不像以前那样“稳定”,但他比以前快乐多了——这是过去十年从未有过的轻松。 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失业的真正意义,是提醒我们升级我们的生存模式。 全职已死,自由职业崛起 你有没有发现:全职工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今天的职场趋势,正从“一份工做到老”变成“多元收入+弹性时间”。 你以为你有份铁饭碗,其实只是公司财报上的一个成本项。一个季度不行,立刻砍预算,从你开始。 未来职场更看重的,是项目制、自由职业者、技能承包商。你不再是“员工”,你是“一人公司”。 别笑,这真的已经是趋势。观察那些现在过得不错的“失业者”,你会发现他们其实都在默默实践这新生存三铁律: 一、技能变现化:把你的专业变成现金流 过去我们花了十几年读书,只为了写进履历的“专业背景”,现在你得学会——让它变现。 你是设计师?可以开线上课程、接品牌设计案。 你会写文案?可以写Blog、做SEO顾问、帮人写简历。 你是HR?现在HR Coach超夯,LinkedIn上一堆人想学面试技巧和职场生存术。 技能不只是履历上的一行字,它应该是你在市场上的“个人货币”。 二、时间碎片化:不再用8小时换固定工资 谁说赚钱一定要朝九晚六? 真正聪明的“新生代职人”,早就抛弃了“时间换钱”这套逻辑。他们通过接案、短期专案、线上服务,把时间切成一块块,每块时间都在为不同的客户、平台赚钱。 下班后的一小时,不一定只能看Netflix,也可以变成“经营副业的黄金一小时”。 三、风险分散化:永远准备Plan B到Plan Z 过去我们只求一份“稳定”的工作,现在我们开始追求“多重收入”。 不要等公司发出裁员通知,才开始找副业。 理财、投资、线上课程、二手交易、电商试水、YouTube剪辑、Notion模板贩售……这些以前看起来“玩票”的副业,现在都是很多人养活自己的Plan B、Plan C,甚至Plan Z。 未来不是“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准备好Plan Z”。 成为“自己的一家公司” 当世界的节奏越来越快,有人选择跟着冲刺,也有人选择先按下暂停键。 不被节奏拖着走,反而能找到自己的步伐。 […]

员工管理 | 裁员潮来袭,失业不再是“社恐”标签,而是时代的新常态 Read More »

员工管理 | 老板与员工 时间赛跑中的共存之道

专栏:员工管理 作者:刘楚雯 Jess Low   2025年,是和时间赛跑的一年! 我想,大部分企业家都有同感——时间越充实,越觉得岁月燃烧得越迅速。 “时间不够用”成了近年来我的真实写照。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放缓脚步,专注做好一件事就够了?把自己搞得那么累。” 这句话若放在90年代的商业环境或许还适用,但如今,我们活在一个以“天”为单位的时代。企业要想活下去,不仅要深耕业务,还要横向拓展、保持多元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种快节奏环境,导致中小企业经常面临资源紧张的困境。 然而,在企业主与员工之间,常常存在视角上的错位: 员工不理解商业逻辑,抱怨工作量越来越重 老板身处经营夹缝,必须求变,否则公司难以生存 市场变化的速度太快,试错成本越来越高,但小公司不像大企业那样资金充裕,就算好不容易摸索出方向,也可能因为资金短缺而举步维艰。 作为猎头公司的老板,我经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00后求职者抱怨80后老板只会“画大饼” 70、80后老板抱怨00后抗不住压力 求职者希望有稳定薪资、良好福利和完善资源,才能安心工作;老板则要操心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不仅要想办法做大做强,还要确保能持续创造收入。毕竟,再大的愿景,如果无法兑现为实际回报,再忠诚的员工也终究会选择离开。 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视角看待世界。但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或许能找到更好的共存之道。 致老板:时间以“天”为单位,我们更需要沉住气 2025年,甚至接下来的2026年,我们的时间都在以“天”为单位流逝。 过去,一个项目可以按“月”或“季度”来规划,如今,我们活在一个一觉醒来就有新技术、新产品横空出世的时代。 这种环境,焦虑感自然比以往更强。 我理解,作为老板,你必须让业务多元化,不断引入新技术,才能保持竞争力。 但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放缓脚步,弄清方向,有时比盲目求快更重要。 如何减少焦虑? 专注于自己能掌控的事情 —— 不要什么风口都去追,抓住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不要人云亦云 —— 创新很重要,但盲目跟风只会让企业陷入恶性竞争。 整合资源 —— 对外寻找更好的合作机会,对内稳住团队,减少内耗。 同时,老板们一定要记住一点: 不要抱怨累,因为这条路是你选的,创业就是一场“创”业,没有人有义务帮你扛。 如果你真的遇到愿意陪你一起拼搏的伙伴,请用心珍惜。毕竟,在这个时代,愿意默默奋斗的员工并不多。 致员工:如果遇到好老板,请珍惜这段旅程 如果你遇到了一个真正愿意带领公司前进、愿意给员工成长机会的老板,请用心辅助他。 因为这个时代,大家都不容易。 很多人总觉得,员工的职责就是完成任务,老板的职责就是赚钱养大家。 但现实是,老板每天都在操心公司如何活下去,而不是坐享其成。 为什么你应该珍惜一个好老板? 老板是公司的方向盘 —— 好老板会为公司找到方向,让你在稳定环境中成长。 公司的成长决定你的成长 —— 只有公司盈利,员工的薪资和福利才会跟着提升。 团队合作才能走得更远 —— 当企业面临挑战时,只有互相扶持,才能共渡难关。 或许有人会问:“如何判断一个老板是否值得跟随?” 其实很简单,看三点:

员工管理 | 老板与员工 时间赛跑中的共存之道 Read More »

员工管理 | 赚钱能力从来不取决于文凭,而是态度和心态

专栏:员工管理 作者:刘楚雯 Jess Low   前阵子刷到某大学的Confession帖子,一句“读大学没用”引发了热议。有人抱怨,手握一纸学位却不如没文凭的同龄人混得好,眼看别人换车、环游世界,自己却依旧为柴米油盐而发愁。 听起来扎心,但不妨换个角度思考:赚钱能力真的和文凭有直接关系吗? 文凭只是钥匙,真正打开门的是你自己 学位可以让我们进入一个知识的大门,但如果你不愿意走进去,那门后的一切都与你无关。拿着知识去看世界,会收获启发和见解;而没带知识,只能浮于表面,打卡拍照 “Touch & Go”。 就像参加一个高端派对,手握入场券的你,若只是靠边站着看热闹,最后和没进去的人差别也不大。文凭是入场券,但不是一张“稳赚不赔”的保险单。 真正月薪过万的人,没一个停止学习 作为猎头,我见过很多职场精英。他们中学历高低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从未停止学习。 职位越高,学习的需求越迫切,因为市场瞬息万变,停滞不前的能力迟早会被淘汰。创业者亦如此,虽然有些老板学历不高,但他们始终在与人交流、汲取知识,用敏锐的嗅觉追赶趋势。简单来说:无论打工还是创业,学习力就是赚钱力。 赚钱能力的本质:正面心态+行动力 态度决定高度,心态决定出路。 正面心态:看问题的同时寻找机会。 负面心态:永远沉浸在抱怨中,问题看得清清楚楚,但从不解决。 这世上没有“理所当然”的好事,也没有“应得”的成功。如果只会抱怨“别人凭什么赚这么多”,自己却不行动,那谁来为你的抱怨买单? 记住:这世界不欠你什么,要什么得靠自己努力换。 真正让你赚钱的是什么? 知识:不仅是学校教的,更是你主动去学的。 态度:遇到问题想解决,而不是只发牢骚。 心态:永远寻找突破,而非原地抱怨。 不管是读书还是工作,别只盯着眼前的得失,多积累、多尝试。所谓的“别人跑得快”,很多时候不过是比你早迈出了那一步。 中文圈需要更多正能量 我们每天被太多毒鸡汤包围,“什么都没用”“努力没结果”,这些论调除了让人丧气,毫无建设意义。世界已经够卷了,不如多点积极心态,多一些启发人前进的正能量。与其抱怨生活不给糖吃,不如努力去种甘蔗——这才是让赚钱能力从态度出发的真理。 文凭是钥匙,态度是门,心态是路。你走多远,终究还是由你决定!

员工管理 | 赚钱能力从来不取决于文凭,而是态度和心态 Read More »

员工管理 | 从职场失意到人生低谷:当稳定成为不稳定的根源

专栏:员工管理 作者:刘楚雯 Jess Low   引言:一个经理人的跌宕人生 40多岁的职场经理人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余生,但命运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公司被收购,架构重组,他成为被资遣的对象。带着满腔不甘,他开始了一场投简历的“马拉松”,然而现实却一次次地将他拒之门外。事业的滑铁卢让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反正打工总会面临被裁的风险,为什么不试试做自己的老板? 第一步的失误:创业的盲目与现实的残酷 “开个餐馆吧,反正人人都要吃饭。”这样的逻辑听起来简单明了,但背后隐藏的风险,却是无数创业者用血泪换来的教训。这位经理人看了看自己的存款,发现资金不够,便信心满满地去申请银行贷款。可是,他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他对餐饮行业一无所知。从毕业到失业,他的职业生涯中从未涉及过创业,更不用说管理一家餐厅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 结果,餐厅生意惨淡,债务越滚越多,银行的催款电话此起彼伏。而他的日常生活也被拖入深渊:10岁的孩子需要抚养、学费要交,屋主甚至上门宣布涨房租。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他彻底失去理智,最终因伤害屋主被判入狱。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或许难以考证,但类似的剧情却是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现代悲剧。 当稳定成为不稳定的代名词 这样的故事背后,有一个令人深思的现实:许多人把“稳定”当作职业目标,但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稳定”反而成为了最大的风险。技术革新、行业洗牌以及全球化的冲击,让许多曾经安稳的岗位变得岌岌可危。 过去,我们或许可以凭借能力平平就拿到一份体面的薪资,但现在不一样了。职场已从“舒适区”变成了“淘汰赛场”。职场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稳定不再是一劳永逸的选择,而是一场随时可能结束的幻觉。 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出路 1. 抗压能力是你的隐形资本 许多人在事业的黄金期过得太舒适,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挑战。于是,一旦面临经济压力、工作危机,就像故事中的经理人一样,迅速崩溃。要想避免这样的情况,越早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越好。无论是主动承担复杂项目,还是参与跨部门合作,这些经历都能让你习惯在压力下做出冷静的决定。 2. 积累“软实力”,别忽视人脉和资源 回看那位经理人,他在职场黄金期内把时间都花在固定的工作内容上,却忽视了积累人脉和资源的重要性。当失业来临,他缺乏外界的支持,孤立无援。 解决方法?不要等到需要帮助时才想到拓展人脉。平时参加行业活动、保持与老同事的联系,甚至主动向优秀的人学习,都会为你未来的转型奠定基础。 3. 拥抱不确定性,别害怕改变 大多数人恐惧改变,但改变也是一种机会。职场中,尝试新的领域、学习新的技能,甚至换一份工作,都能帮助你适应未来的挑战。反观故事中的经理人,他的职业生涯一直在线性发展,导致他面对职业危机时,毫无应对能力。 4. 理性规划财务,储备抗风险能力 创业之前,资金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盲目贷款可能让你的梦想变成噩梦。创业者必须提前做好财务规划,包括制定预算、评估市场、了解行业动态等。同时,也要确保自己有一部分储蓄用于应急,而不是把所有资金一股脑地投入项目。 从失败中学会成长: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 或许你也正在经历类似的低潮期。失业、家庭压力、债务困扰,这些看似毁灭性的打击,其实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将每一次挫折视作一次学习的机会,而不是个人失败的证明。 失业可以重新审视职业方向。 也许这是你转换赛道的契机。去学习新技能,探索未曾接触的领域,试试能否发现新的热情所在。 债务可以强化你的财务管理能力。 你会学会如何更谨慎地规划每一笔支出,也会更懂得储蓄的重要性。 压力可以磨炼你的意志力。 有些人会因为压力倒下,但更多人会在压力中发现自己的潜能。 结语:培养“打不死蟑螂”的精神 社会在飞速变化,工作的不确定性让每个人都难以完全规避风险。但请记住,解决问题的方法永远比问题本身多。与其渴望回到舒适区,不如用成长的心态面对挑战。 如果你正在经历低谷,别忘了这是通往更高山峰的必经之路。培养打不死的精神,不断学习,不断调整,最终你会发现,未来的你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 希望这个故事能带给你一些启发,也希望每一个奋斗中的人,都能走出困境,迎来人生的转机。

员工管理 | 从职场失意到人生低谷:当稳定成为不稳定的根源 Read More »

员工管理 | 大学毕业生反而为非毕业生打工?

专栏:员工管理 作者:刘楚雯 Jess Low   在职场上,经常有人感叹:“很多大学毕业生最后还是为没有文凭的人打工。” 听到这种话,往往会让人对“学历是否真的那么重要”产生怀疑。但是,能够这么说的人,可能并不了解做老板的种种压力。事实上,老板不一定是公司里最“厉害”的人,但通常是那个最有勇气去承担风险的人。每一个好老板背后,都有一段辛苦的故事和强大的心理支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个关系中实现双赢。 老板的压力,员工或许难以想象 我们常说,老板比员工赚得多、地位高,看似光鲜亮丽,但背后的辛苦鲜有人知。当一笔生意失败了,谁来承担损失?是老板。在经营企业时,老板常常要背负房产贷款,甚至为了一笔生意咬紧牙关应对各种刁难客户。员工看到的是月底准时的薪水,却未必知道这份薪水或许是老板压上了自己的房产,甚至冒着家庭风险换来的。 为什么老板并不总是公司里最“强”的人? 其实,老板与员工最大的区别在于勇气与风险承担能力。老板通常并非公司里技术最顶尖、最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更像是一位指挥家,为公司找到发展方向,并承担企业成败的最终责任。无论公司是成长还是低谷,员工可以选择离职,但老板不能。他们的坚持不只为了自己,而是承担着整个公司上下员工的生计。 老板为什么不能抱怨? 许多人认为,老板“赚得最多,最自由”,实际上,这样的看法忽略了“责任与自由之间的对立关系”。公司业务繁忙时,老板或许是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的。即便有不满,也往往只能自己默默消化,因为生意是他们自己选的,责任也只有自己扛,抱怨毫无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员工能理解并支持老板,那么公司整体氛围往往会更加融洽。而员工在协助公司成长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成长机会,双方共赢。 优秀员工与优秀老板的双向选择 老板有挑选员工的权利,员工也同样有选择老板的自由。对于不满现状却又不愿离职的员工来说,与其内心怨气满满,不如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当我们有机会遇到一位好老板,支持公司的成长,那么这种关系值得珍惜。一个好老板会提供员工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成长机会,让员工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同样,老板在遇到好员工时,也会努力提供公平、公正的待遇,帮助员工成长。毕竟,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彼此成就才能共同进步。 真正的“打工皇帝”与“老板光环”背后的真相 许多“打工皇帝”——那些薪水高、职业发展良好的职业人——的年薪往往超过普通老板。这说明老板并不是公司的“金字塔顶端”,有经验、有能力的员工,依然能凭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获得超高回报。 实际上,一些年轻人之所以认为老板“高高在上”,主要是被老板的“光环”所影响,误以为老板就是公司收入的顶尖代表。然而,市场上的情况千差万别,老板也许能决定公司的发展方向,却并非公司收入最高的人。对员工来说,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老板,与其一同成长,比单纯追逐老板的“光环”更有意义。 优秀老板与员工之间,如何共同成长? 1. 员工的责任感:员工若能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心甘情愿地与公司共同成长,这份责任感与对企业的忠诚度将为他带来更多机会。这样的员工对老板来说,是无价的资产。 2. 老板的理解与支持:好的老板并不只是权威的象征,更是成长的支持者。一个老板若能善于发现和培养员工的优点,那么公司与员工的未来都将更加光明。 3. 积极沟通,减少误解:职场中多一份理解,便会少一份矛盾。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往往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信任来维系。在公司高速成长时,老板的激励与员工的支持将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判断遇到了一个“好老板”? 一个好老板,不只是发放工资的人,还包括以下几个特质: ● 能坦诚沟通:愿意与员工分享公司状况,不会隐瞒信息。 ● 支持员工成长:提供培训、晋升机会,重视员工发展。 ● 理解员工的难处:在公司发展遇到困难时,能理解员工的辛苦,提供适当的支持。 ● 公平公正:在奖励和批评上不会偏袒某人,重视公司的整体利益。 好员工也值得好好栽培 若你是老板,遇到优秀的员工,也要懂得珍惜。毕竟,一个优秀员工所能带来的不仅是工作完成度的提升,更是公司氛围、团队合作与忠诚度的提升。好员工的存在可以推动公司整体运作更加高效,值得老板花时间去培养和支持。 理解与包容,成就职场更美好的未来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不管是员工还是老板,都是为了公司的未来努力。我们需要多一份理解和包容,才能让工作环境更加和谐。职场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彼此支持、共同进步的过程。希望所有人,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都能珍惜身边的人,一起成就更加美好的职业生涯。

员工管理 | 大学毕业生反而为非毕业生打工? Read More »

员工管理 | 新币3.5,我到底要去新加坡打工吗?

专栏:员工管理 作者:刘楚雯 Jess Low   这几年,这个问题几乎成了我生活中的常态,仿佛每次有人问起都像是在纠结“打工好还是创业好”。事实上,这种问题的本质并非简单的“好”与“不好”二选一,而是隐藏着更深层的附加条件。每个选择都有它的代价,关键是这些代价是否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并且能否接受。 从事猎头行业已超过10年,我亲眼目睹了无数马来西亚人才走出国门,也见证了不少人才从海外回归的心路历程。我们曾协助澳门、新加坡、韩国等地的公司招聘上百位马来西亚的职场精英,也成功把数百位韩国和日本的高端人才带入马来西亚的职场。 其中一位被我安排到澳门工作的候选人,在拿到第一份薪资时专门送我当地著名的《钜记饼家》花生饼,那份感恩的笑容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谢谢你帮我找到这份工作”,那种简单而真挚的感谢让我感到作为猎头的成就感。然而,回到现实,许多在海外工作过的人,回归大马时却陷入了迷茫。 海外高薪与马来西亚职场迷茫 许多从海外回来的马来西亚人会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高薪资的工作能力不足以胜任,低薪资的工作又让他们觉得屈才。习惯了新币或其他外币带来的收入优越感,他们往往难以接受马币的现实。尤其是在马来西亚工作多年后,待遇好的员工很多时候会选择在海外扎根,不再回头。 相反,那些回归的人大多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眼前的高薪固然吸引,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太多人忽视了长远的职业目标。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连看个YouTube视频都有人选择以“1.5倍速”播放,你让他们接受薪资增长需要时间,无疑是个挑战。他们更愿意选择立刻跳槽到新加坡,因为觉得那样更快能看到收入的增长。 追求高薪并不等于职业发展的全部 当然,如果你明确知道“钱”是当下唯一追求,那么出国工作无疑是快速积累财富的途径之一。但如果你有更高的职业追求,那么不妨先看看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实力和经验,才能在海外职场上有更大的突破。我见过很多能力出众的马来西亚人才,他们在国外从低薪起步,经过不到10年的时间成为公司高管,甚至攀升到总经理的位置。但也有不少人,入职时拿着3000新币,10年后依然挣着5000新币,职场上原地踏步。 两者的区别在于,你是否具备足够的职场竞争力,能够与当地人才一较高下。作为海外打工者,要在职场上崭露头角,所需的努力远远大于在自己国家工作。若一味追逐外币的诱惑,却忽视了自我提升,很可能只能在职场上做个被动的执行者,成为“工具人”。 职场规划远不止金钱 如果你能接受“为了赚钱,其他东西可以暂时搁置”,那问题也许并不大。可现实中,更多的人在追逐薪资的同时,忽略了职场的黄金时期。除了“钱”,你还应该注重人脉的积累,这往往是未来人生下半场实现“变现”的关键之一。人脉的价值远远超过我们眼前的利益,它是帮助你在未来职场中获得更多机会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海外打工还是留守大马? 无论你选择留在马来西亚,为长远的职业规划打好基础,还是选择出国追求短期的高薪,拓宽眼界,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全面考量自己的实力、适应能力以及未来的职业目标。毕竟,职业生涯是漫长的,金钱固然重要,但快乐和满足感同样不可忽视。 对于那些决定前往新加坡打工的人,除了考虑高薪的吸引力外,你还需要明白,职场的成功不仅仅是薪资数字的增长,更包括个人能力的提升、社交网络的拓展以及对未来的长远规划。你是否准备好接受这些挑战? 总结 归根结底,“新币3.5,我要不要去新加坡打工?”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你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而非盲目跟随潮流。打工还是创业,出国还是留守,每个选择都有它的代价与回报,关键是你是否愿意承担这些代价,并为此做好准备。 希望你在职业道路上,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能走得踏实、走得长远!

员工管理 | 新币3.5,我到底要去新加坡打工吗?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