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心理学 | 我不是酒鬼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Cathryn Lai 一个有趣的实验让笔者成了「酒鬼」,想必今后在朋友圈里若是有人提及「酒鬼」二字,必定有人代为对号入座。现在说来,谁又曾真正关心那些精致的鸡尾酒杯里盛的是不是酒呢? 前不久,笔者亲自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一周内连续在社交平台发了几篇贴文。第一篇贴文写的是冰球,照片里是一只鸡尾酒杯,杯延挂着一片柠檬,杯中物是看起来很像酒的苹果汁;第二篇贴文配上两瓶套上「外套」的红酒瓶;第三篇贴文的配图是另一款鸡尾酒杯,杯中物是解渴润喉的金桔水。连续三篇贴文都配上图片,几句简单的图说,均以「我不是酒鬼」作为结尾。第四篇属神来之笔,笔者被好友标签,配图是二锅头,笔者逮住机会留言「我不是酒鬼」,结果,一轮起哄之后,笔者的人设不偏不倚,成了人们印象中的「酒鬼」。 说穿了,这是定位(Positioning)的小把戏奏效了。 「定位」是一个「播种」过程 人们相信眼睛看到的,而且,一句话重复说会让人留下印象,加上亲眼所见,形成一种形态,断定某人的人设,同样的,产品、服务、品牌,也会因为其整体形象设计和连续传播,在目标消费群心中「播种」,让预设的定位在消费者心中「萌芽」。 无论是产品、服务、个人或是企业,经过整体品牌形象设计,提取目标消费群感兴趣的特征,设计品牌属性并传播品牌价值,这个「播种」的过程,目标指向消费群的心理感受,从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个独具价值的地位。 三「性」定位 当人人都说定位很重要的时候,定位到底是什么?定位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找到对的定位?怎样定位?定位不能忽略的因素又有哪些?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三「性」定位法: 他们,想看什么?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理论叫做鸡尾酒会效应。无论鸡尾酒会的宾客有多少,并且随意走动交流造成场合比较嘈杂,然而,人们还是会听到自己想要听到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鸡尾酒会效应」。其实,人们选择性听到和看到自己所要接收的信息是因为「本性」,接受自己喜欢的,退却厌恶的,无可厚非。准确的定位就如「投其所好」,连续发功向目标消费群传达品牌「想要人们看见的」印象和感觉。 他们,会改变习惯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模式和喜好,日子久了,这些模式和喜好就会形成「惯性」,所以,自然而然排斥与自己消费习惯有异的事物。都说是惯性,消费惯性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定位的作用除了培养消费习惯和提高顾客忠诚度,也要纳入改变因素(change agent),击中目标消费群的痛点(hot button),让他们有一试无妨的冲动。要做到这一点,目标消费群调研,不能省略。 他们,能记得住吗? 人们对同种事物的记忆是有限度的,所以,「持续性」就是关键。一句话重复说,会让人留下印象,下次再看到那句话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对号入座了。一如笔者的小小实验,明明写的是「我不是酒鬼」,但是,人们选择性相信照片里的酒杯,认定杯中物就是酒,认定笔者就是个「酒鬼」,而直接忽略了「我不是」。即便酒杯中物装的只是苹果汁或是白开水,人们还是觉得「那必定是酒」。略施小计,却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定位沟通必须戳到痛处 品牌定位是市场定位的核心表现,无论是产品、服务、个人或是企业,一旦锁定了目标消费群,就要设计和塑造相应的形象,以争取目标消费群的认知和认同。说到底,定位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销售,让目标消费群买单,所以,品牌定位所传播的相关信息便是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直白一点的说法,若想要让目标消费群认同,必须戳到痛处、拳拳到肉、击中要害。 由于消费者群各异、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喜好也各有不同,所以,一个明确的定位只能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而无法赢得全部消费者。定位,是品牌和目标消费群之间建立的一种微妙联系,而维系这种联系的关键便是持续性的「沟通」。因此,应该要以迎合目标消费者出发,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找准市场空隙,明确定位策略。 成为Top of Mind 「定位」是一场持久战,并不仅是做得多、做得少的问题,而是做的深、做得久,紧贴着目标消费群的脉搏,洞悉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及时做出相对的应对措施继续挖掘品牌的价值和赚取利润。一个「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联想度在消费者心中要有明确的定位和认同,在目标消费群里,能做到业界「第一个被说出的品牌」(Top of Mind)才算得上是行业的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