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庭 | 心灵辅导

心灵辅导室 | 无声的求救信号 – 自残

依据《东方日报ONLINE 》2023年2月19日的报导,2019年全国健康及病发率调查报告(NHMS)指出,我国一共有42万4000名儿童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10至15岁儿童与少年占了9.5%。而根据柔佛州6家医院于2019年至202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一共有817名18岁以下病人入住精神科病房的比例整体有所上升,情况非常令人担忧。   看到了相关的报导,您是否能感受今天孩子身上所发生的问题不再是“伤风感冒”般的简单?其背后的副作用远远超出我们的掌控。走在亲子咨询、与孩子零距离对话的我,大多父母只过度关注孩子问题的表面,往往忽略心理疾病 (英文名为Mental Health Illness)的导致因素。我也发现极大多数的父母不太能理解儿童行为问题与心理疾病发生率的关联。常见心理疾病问题包括了自残、忧郁症、双相障碍、上瘾、精神分裂等。   自残青少年的内心痛苦 国斌(匿名)向来是个倾向抑郁自己感受的学生。自小比较善解人意的他,以随顺他人为主,鲜少为了自己的看法坚持到底。当年孩子的父母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的,因此也没太在意国斌内心世界是否开心或多些关注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惯于压抑、不善表达自己的国斌非常清楚知道自己随着成长旅途越来越不开心,但长期缺乏良好连接的亲子关系令他无所适从,更想不到健康的应对管道。加上这几年抗疫期间所发生一连串的家庭问题和种种不被理解的压力之下(指学业、人际关系),国斌负面心理的堆叠终于“火山爆发”刘 —-他“选择”了自残。在他的手腕留下深浅不同的伤疤,如果父母愿意聆听,每一道伤疤都是“一个故事”、“一个不被理解的伤痛”。   按照《妙佑医疗国际》解释人的自残一般有两个主因: 应对技能失能 – 人无法透过健康管道应对压力和情绪所带来的痛苦 情绪管理失能 – 人开始对自己的情绪感到难以掌控、释怀。复杂交错的负面情绪表达或理解情包括了内疚感、无用感、自我憎恨、低自我价值感、孤独感、愤怒感、恐慌感、内疚感、拒绝感等。   对我们而言,或许难以想象这种释放压力的方式与可怕的自残行为没有直接关系,但人的心理本来就是复杂的。孩子自残的目的除了释放压力,更需要我们理解这是他们已经迷失了、内心正面对极大痛苦的“摧毁”。虽然自残一般上能带来短暂的疏解,但如果得不到帮助极可能越来越严重,后果不堪设想。   亲子旅途 @ 给予父母的温馨提示: 一旦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赶紧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不要严厉批判、以道德标准指责孩子 别碍于大人面子、维护自尊心问题而耽误了孩子的问题 父母必须同步提升自己对于儿童心理学、心理疾病等方面的知识 父母不可自我欺骗 – 希望自残的问题随着时间会慢慢消失 ————————————————————————————————————————— 参考的链接: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nation/2023/02/19/547682

心灵辅导室 | 无声的求救信号 – 自残 Read More »

心灵辅导室 | 五“心”级的亲子教育

当我们在追逐更舒适、更美好的生活,可能会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品质和涵养。有天,我在游览中发现中国民办教育家,北京新东方集团创始人及校长,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 ——俞敏洪,提及成功创业者具备五种精神内涵、8种基础能力时,其五种精神内涵正非常适合代入现代父母在亲子教育路上应具备的教育理念。 第一,改变心。 要启发孩子的改变心,身为孩子“引路人”的我们必须能理解孩子心灵世界的需求和价值观的视角。倚老卖老的教育方式,难以改变孩子的心,反倒将之巧妙设计成同理心的说法更为有效。切忌“五十步笑百步”,不但无法打动孩子改变的心,极可能增加孩子对我们的反感。生活里,我们不断修炼自己的心态的同时也务必要时时鞭策自己的思维模式。 第二,好奇心。 有些孩子的好奇心与生俱来,有的则是长期被错误引导以致好奇心逐一被抹杀,变得不闻不问、毫不关心的模样。不同年龄层的孩子会把好奇心牵引到不同类型的新尝试,其中也包括了父母会立即喝止的“危险”举动。 如果我们只把“对错”“危险”作为教育前提,孩子无法在安全的环境条件下学习强化克制力、驾驭“理性与冲动”、发展一定的辨识能力等重要能力。好奇心是很重要的推手,它会为孩子打开不同的大门,探索旅途是他们在成长过程重要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建造基层之一。 第三,渴望心。 我们平日挂在嘴边的“成功”,在孩子的认知世界里是否只意味着“大豪宅、大豪车、环游世界”等?孩子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又是什么?孩子能渴望成功那是金不换的动力,但我们不能只把外界因素(输赢、名利)作为终极目标,这样的成功定义除了肤浅,孩子内在动力也终有下滑的时候。最基本的成功是自我能力超越、每一年都有一些新突破(无论大小) 第四 – 无畏心。 上一代的教育路线偏向拘谨、管控、专制型。许多当今已为人父母的深深感受这种窒息感的教育带来的副作用。但也因此有时候我们在面对孩子时,上一代的教育影子依然会出现眼前~那是因为我们已将“害怕”、“担心”、“失败”与“不好的结局”挂钩。 担心、害怕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不会离开我们。因此,拥有一颗无畏心能抑制它们任意发芽,主控我们的思绪。当我们希望孩子带着无惧地迎站,就要启发孩子能不畏惧万一结果不符合期望的想法,因为眼前的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去建造才是关键。即便失败了,它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吓坏”而不敢再迎战。 第五 – 伟大心。 孩子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和想象。如果我们凭借生命教育、人生意义不断熏陶孩子的自利利他心、追逐梦想的心,孩子对自己生活的需求和价值观不会因名利的诱惑而失去了正确判断的标准。一个孩子的自私心如果膨胀了,他日生活里遇上麻烦的机率也将随之增多。   亲子旅途@温馨提示 五“心”级的教育模式需要父母也具备五“心”级的思维心态,这样才自然事半功倍。

心灵辅导室 | 五“心”级的亲子教育 Read More »

心灵辅导室 | 【原生家庭篇】之我与我的过去

一位母亲事与愿违的无奈心情 “老师,其他孩子也一堆问题吗?还是我家的孩子特别糟糕?我从孩子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小时候的我不喜欢父母专制、经常打骂我。所以不知怎的,我尝试说服自己多理解孩子,可是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控制欲,想甩也甩不去的。。。。。。”45岁的林妈妈(昵称)边摇头边感慨道。 原生家庭是问题的源头亦是悲痛的尽头 “原生家庭”一词近年在本土开始普及化。逐渐的,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自己把原始家庭的“未了结的包袱”带进新生家庭。我们都是经历了人生不同阶段而长大的孩子。人与人之间首要的还是先理清、整顿、疗愈第一个关系—- 我和过去的关系。在我常年接触各种家庭问题之下,占大多数的大人都还没“疗愈”自己的心结,被问题所困时却欲罢不能,甚至开始影响下一代的心灵。 根据弗里曼(David S. Freeman) 在著作 《Family Therapy with Couples-The Family-of-origin Approach 》 里提及,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如果不够正向则会导致关系上的裂痕。尽管如此,这背后不是鼓励我们将埋怨归咎于父母,而是鼓起勇气正视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 (摘自(David S. Freeman)提及五项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 了结未了的账:让我们勇敢地画上句号吧! 回不去的过去即便再多的疮疤,不是让我用来攻击幸福的理由 活在今日的我再给疮疤弄伤口,是我允许过去的痛苦主宰自己~ 爱庭老师生命蜕变感言 站在自我主宰的道路上,必须看懂不把他人的错用以惩罚自己和所爱的人,而自己更要时刻远离重蹈覆辙(指自己或他人犯的错)。我常给家长们分享,了结恶性循环不是天方夜谭,为恶性循环画上句号的几个初步练习如下(仅供参考): 我选择情绪而不是情绪选择我:同一件事情发生在十个人身上,就有不一样但看法和情绪反应。因此,我特定的看法和反应是可以更正的。 我克服痛苦而不是被痛苦征服:或许错在他人、我们无法忘怀过去的伤痛。摆脱枷锁从不再屈服于痛苦开始。 停止抱怨的习惯:对问题自然产生的负面视角和反感,已严重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及辨识能力。不知不觉抱怨成“瘾”是我们需戒掉的“毒”。 我优化自己的生命观:不断增优化自己的生命观、处理人事物的正确观念。人,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自然改变对问题的看法。 我不滥用主观:主观意识一般来自“我认为”“我觉得”,它是较狭隘、冲突性高及客观性低的。如何辨识?一旦套用在多方位客观分析,问题的弊端顿时原形毕露,此时的我们学习多理解,不受好胜心、自尊心摆布。   亲子旅途@温馨提示 要治问题烦恼必须先治好自己心结和思维, 方能逐步了结原生家庭带来的“包袱”。

心灵辅导室 | 【原生家庭篇】之我与我的过去 Read More »

心灵辅导室 | 【原生家庭篇】之命运之轮

“我不是问题的唯一源头!你看看他这副德行,是他咄咄逼人! 是他让我这个当母亲必须放弃,他确实无药可救!为何将责任源头归咎到我们身上?!”狂怒的失望声侵占了室内的空气。顿时,一切变得僵硬似的。这位母亲所抱怨的,是否与周遭环境或电视剧里的场景似曾相似? 我痛所以我孩儿必须疼 从事情根本的视角而言,这位母亲从一个不客观且较自私的观点一杆把孩子“打死”了,可惜她“看不懂”问题的真相,否则结局必然不一样。从心灵视角而言,把痛苦来源推卸到儿子身上总比把痛苦归咎到自己尚无能走出过去伤痛容易多了。这是另一种看起来极其合理的推卸责任手段,更是家庭争执的“常客”。     亲子教育路上常见三大自私的表现: 我们拒绝克服自己的问题 我们拒绝扛起自己的责任 我们放肆自己不健康的言行举止 没人能时光倒流改写过去,但极少的我们认同长大后各自有一把重获自由的钥匙 —– 自我主宰。过去的痛苦并不是我们一辈子的负担,因为它无法主宰我们的自由意志,不过是我们压根儿没坚持直至离苦为止。值得一提近几年的家长与几年前的大有不同,越来越多的家长早已觉察上一代的教育方式弊端百出、原生家庭的“包袱“ 成了自己负面情绪、思维的主因,而且不阻她们恶补亲子教育的精神。无可否认的,仍有“看不明白”的一部分人,面对问题时孩子始终成了父母眼里的刺。扪心自问孩子多大的本事能凭借几年做人的日子颠覆父母几十年做人的经验? 相比过去的几个年代,可见如今大手牵小手正迈向民主、人权、自由。现代新生家庭的家长大体上分作二类型 — 破茧而出还原幸福的家长及抗拒改变的家长。爱 — 是亲子教育里最大的考验之一,真正的爱能载舟而自私的爱必然覆舟。其实人的中心任务是要时时学习正面适应当前社会的和物理的生活环境(人体与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当人无法有效应付环境时,必须把克服难题的精神放在尊严、面子、辈分的前面。蜕变后的正面行为、正向思维,自然赢得更大的荣耀和尊重,必定为孩子、为幸福、为和谐的家庭殿下稳而扎实的基础。   亲子教育旅途@温馨提点 活出幸福必须依循一定的方程式,自然一步步接近心想事成,硬要逆行真相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心灵辅导室 | 【原生家庭篇】之命运之轮 Read More »

心灵辅导室 | 【原生家庭篇】之我与我的孩子

原生家庭是台“复印机” 17岁的康豪(昵称),脾气暴躁、不受教、爱闹事、凡事提不起劲的性格让家人和老师头疼不已。由于近这几年日趋恶化,以致康豪的母亲 —- 黄女士(昵称)对这个儿子不禁心灰意冷。看着孩子前路茫茫,母亲仿佛走到了绝望的边缘。 原来康豪的父亲自小在男尊女卑的家庭教育中长大而母亲则源自一个“以和为贵”的小康之家。从小看着大男人主义的父亲对母亲数不尽的不尊重,母亲却用忍气吞声盼望丈夫一天会觉醒而改过。这个“假希望”伴着恶性循环,三个人的幸福也毁了。曾有一次康豪用仅有的勇气捍卫母亲(虽说母亲平日灌输康豪“一个家以和为贵,我们始终要尊重父亲”的思想),直视父亲的恶略行为时,父亲自尊受损之下赏了他几记耳光。忍辱及怨恨在日积月累之下,康豪不再是小时候性格开朗、善良、阳光的男孩。 自他懂事以来,深知自己无力对抗家里的恶势力,加上心灵受伤的母亲对生活日益哀叹,无形中把许多的期望投注在儿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懂事、做个有用的人。可是原生家庭的“复印机”就是高效率,孩子不会少了影响而且负面影响的种子加倍速度“长大”。康豪面对窒息的家庭关系,原本一心想对抗父亲的大男人作风,自己却不知不觉沾上了父亲的影子。常年饱受几方面的打压之下,他无法像同龄朋友开心过日子、对未来抱着憧憬,而是终日被怨与恨“包裹”起来。 每一个家长都能向残害说“不” 大男人主义与男子大丈夫的定义有所区别。前者把自己看成最大而后者强调正义、捍卫(正面定义)。大男人主义者高唱“负面的自我中心”、妻儿必须听从于自己、无法接受平等、不断靠着“打压”妻儿捍卫着自尊心。从客观理解 – 它是种自我保护的变异,摧毁性极强。(备注:不含性别歧视色彩,而是客观看待该思想主义与常见特质) 黄女士务必要觉察自己忠于的“以和为贵”,非但在现实中无法带来任何长远利益,反而助长了实实在在发生着的问题。如果不能阻止上一代带来的残害,但愿我们不要继续残害自己的孩子。在黄女士的立场,她能透过学习理清、客观看待婚姻的不幸之余,个别处理及疗愈与康豪的关系,让不幸无法持续在康豪身上任意摧毁 —– 在人生的起跑点,还孩子一个公平。 亲子旅途@温馨提示 要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包袱” 我们必须有勇气改正。

心灵辅导室 | 【原生家庭篇】之我与我的孩子 Read More »

心灵辅导室 | 人类灵魂的工程需要格局

为了改变孩子而教育 · 格局小 为了教育孩子而改变 · 格局大 ”梦想?我不知道哦!” “未来?读完书、找工作,然后…….” “长大后我还真的不知想怎样” “理想?呃….我想当网络游戏家,爸妈肯定会把我给打死” “爸爸妈妈从来只想要我听他们的,反正都是他们要的” “对于未来,没有去想” ~ 以上皆来自我与介于12~16岁孩子的谈话。 格局小的教育我们会把目标锁定在孩子的“学业”“乖巧听话”,它是比较狭隘的。教育不该只定位在“我要你好”而是应该以孩子的身、心、灵作全面性发展,聚焦于“爱、思维的开拓、自我的主宰”(正面定义)。在稳稳的基础下开跑人生的孩子,对未来多了一份“自我主宰命运”的能力,摆脱面临负面人生剧本的“魔掌” 扩大思维格局 (一):父母必须对心灵有正确的认知 “心灵”—— 其中也包括了一个人透过生活的经验点滴,对生命阶段的感受经过自己的“加工”构成不同的认知与心理视角、构成特定表象行为的元素及精神世界的视角(正负面)。在我们与孩子作个案处理的过程中,心灵疗愈的正面涟漪效应能一步步辅助孩子还原心态调整及自我主宰的Power,从而更全面地改善情况。其实,有瑕疵的教育模式早已在社会频频发出“警报声”—–“忧郁症年轻化小至6岁” “12.1%儿童心理健康出问题”(摘自2017年星洲日报电子新闻) 。 叛逆的孩子并非真的叛逆,但又多少人愿意正视“叛逆”背后的真相?想要连接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必须要能卸下自己的偏执、成见、不让自尊心摆布,方可初步契入。   扩大思维格局(二):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请勿为所欲为 孩子对生活的态度源自于父母的栽培及教育。 他们的早期人生宛如一面镜子,无时无刻把父母的教育方式裸裸地“照”出来。不觉察时我们会理直气壮、为所欲为去批判孩子;觉察时的我们不会把伤害性的话随意说出口、不忍心任由批判在孩子的心灵“划上几刀”,然后理直气壮说“我是为了你好”。孩子的心灵会淌血,但许多的我们何止视而不见反而还自以为是。待孩子逐渐形成“封闭”状态后,“讲不听” “教不会” “越来越叛逆”成了孩子必须扛下的“莫须有罪名”。面对人生初期的孩子,天空不应该是灰色的。 扩大思维格局(三):父母持续反思、修正不健康的人生观 常见例子:“一句‘为了你好’”,模糊视线的说法起了副作用因为这种看起来很“正面”的定义经常演变成“要求、控制、过度保护、缺乏信任”的教育方式。这不但导致我们盲目地增加控制孩子的欲望,更把孩子建立在“失去自我” “停止爱自己”的路上。 我们都爱孩子,但为什么在栽培孩子的路上我们似乎少了点成熟气息、却多了脾气、责罚与悲伤。归根结底,父母的思维决定孩子发展的格局。  

心灵辅导室 | 人类灵魂的工程需要格局 Read More »

心灵辅导室 | 听话不是一种“保险”

如果孩子对您总是千依百顺、听话且从不反抗,欣慰吧?想必这也让父母及老师心里太安慰;想象一下,孩子将来踏入社会后对其他人仍是千依百顺、逆来顺受、当个听话的成年人,试问我们届时会后悔吗?~ 爱庭老师 · 生命教育感触记 [“秋莉,你又不听劝了!爸爸妈妈就是不喜欢你这种固执的态度!”母亲对着15岁的女儿懊恼着。 “我没固执,是你们总是要我听你们的,我也有自己看法可是你们不会理解也不愿理解!”秋莉生气地回应道。 “秋莉,爸爸也是为你好,难道他会害你吗?”母亲愁着脸接着说。 “那好,既然你们喜欢理科,你们报读去!”七窍生烟的秋莉离开了座位,对话在僵硬氛围中消失。 秋莉决定明年高一时就读商科而不是父母所渴望的理科。为了此事,家里的炮火味可是日益严重。父母认为读理科班比较有出息、将来出路也广,正巧女儿秋莉不认同父母的看法。秋莉深知自己就是不擅长数理,反倒对商科还多点兴趣。况且她知道时代大不同了,现今的社会提供了年轻人更多新型事业发展的方向。 孩子不是不听话只是不认同所听见的 以上的场景普通但却不容我们漠视 —– 有多少孩子从小就会尝试“反对”父母的说法,换回来的不是同理而是质疑、说教、责备,闹得不欢而散是常见结局。我们希望孩子听话并不是真的为他们好,而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以为我们做对了、以为这样才不会耽误孩子的前程, 这是真的吗?客观而言,每个就读理科班的学生,以后都一一幸福、功成名就吗?那么理科班以外的学生,就前途灰茫茫、人生从此不堪吗? 一个只懂得顺从不反抗的孩子终究丧失自我主宰的能力 从生命教育的视角而言,“听话”一词已经道德绑架了多少个年代的孩子。“不听话”不过反映孩子听了父母的看法之后,因有不认同之处而“反对”或者还需要再理清。既然意见分歧,为何要演变成一场只有输赢的拉锯赛?显然孩子有自己的视角看待事情,身为长辈的务必要先作聆听、引导孩子为想法看法作多方面的利弊分析,待搜集足够理解再与孩子用现实面作探讨及衡量(除非是妨碍人身安危的)。最终,我们都盼望孩子将来内心强大、独立自主、能驾驭挑战迈向更好前程!                                        亲子教育旅途@温馨提示 别要求孩子听话,而是专注培育他们做个具备多方位判断能力、内在强大的未来主人翁。从今开始,经常检视我们有多少观念倾向于“一概而论”或“捍卫个人主义”的。这两者都是具有高风险的思维模式,除了导致不健康的沟通,更是亲子之间的一堵高墙。

心灵辅导室 | 听话不是一种“保险” Read More »

心灵辅导室 | 送孩子一双好鞋

别老是要孩子穿上自己的鞋,孩子不但走得不远,跌倒的机率也高~爱庭老师 许多的我们,曾经是带着“伤痛”长大的孩子 ~ 因为伤过疼过,所以面对亲子教育旅途,必须再检视、纠正自己对于生命教育不健康的观念与价值观。由于人是习惯性动物,大多数的我们对于早期种下的心灵伤口是不以为然的,甚至不知不觉的。这些隐藏的伤口演变成后来的投射并套用在孩子身上,有的借此凸显自己对孩子的极度关爱,却全然不知自己早已剥削孩子对生命正确理解的权利。 人的心只能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海绵已经吸够了谁,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 ~ 雨果(法国)。 从多次的呐喊至后来的麻木,一旦孩子心灰、极度失望,他们会用仅懂的方法继续度日,哪怕是为了捍卫错误的生活方式,与父母展开“大战”或以“鸵鸟心态”抗议在所不惜,直至能摆脱父母的那天 ~ 对于一个孩子的人生初期被父母“缺氧的爱”轰炸,那往后怎么办? 无论孩子处于哪个年龄,他们终究会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一些看似健康其实却隐藏后遗症的常见观念如下: 孩子的学业胜于一切 (对父母而言学业好等于该孩子没问题) 只满足孩子的物质世界(用物质取代关爱、陪伴与补偿) 采用严格的精英教育 (深怕孩子输在起跑点,耽误往后的发展) 好孩子就应该听父母话(用道德标准“绑架”孩子) 努力求学才是尽责的好孩子(主张学业是唯一培育孩子责任心的管道) 孩子必须迎合自己的规矩、要求、期盼(以为这样孩子才是乖巧、不容易变坏) 不在意孩子的真实想法(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不必太认真对待) 五十步笑百步,孩子必须改过但自己却未必(父母常有的“霸道”行为) 玩乐是不好的(认为孩子应该多做事,玩乐只有弊端多) 舍不得让孩子吃苦(认为这样的爱是正确的,实际上恰恰相反)   亲子旅途 @ 老师的感触:自与孩子们对话的旅途,每一年的问题并没有随着社会进步而减少。无奈如今孩子们心灵快乐“迷路”趋向普及化,亲子问题在各个年龄层的孩子身上“发芽”。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双我穿习惯对鞋子不意味那是孩子也应该接纳的,因为即便尺寸合适但未必舒服、看似舒服但未必符合尺寸 —-终归还是给孩子量身定制的好。虽说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儿,但上一代不健康的生命观确实障碍我们创造身心灵快乐的下一代。

心灵辅导室 | 送孩子一双好鞋 Read More »

心灵辅导室 | 亲子好,好风水

借高尔基的名言之一 ———— “如果你不认得路,又如何替别人引路呢?”   家 · 就是“风水宝地” 如果在面对我与我爱的人关系,倘若我都过得不好,又如何替孩子引出一条好路呢?对生活缺乏深度认识,多少人把日子活成了黑白、单调、多烦恼、少喜悦的生活。 古人有言“家和万事兴”,提醒我们“关系好”就是一个家的“好风水”,方能延伸出更多的好人好事,只要我们以能量学视角就可解读其中的前因后果。能量不是魔术而是源自于个人的磁场。一个人的磁场皆由每天的身、口、意、行中酝酿而来。也许我们没多注意,单凭教育孩子这任务,就要我们先学习经营自己、化解关系里的三大负能量~它们分别是脾气、闷气、怨气。 爱巢不能乌烟瘴气 夫妻之间本因为爱而携手筑下一个爱巢。随着时间的流逝爱却不得升华,那关系的品质难免会日趋下降,常听见的无奈回应包括了“我没办法不这样”“我没得选择”“我累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沦陷于问题盲点时经常会出现的想法,一种极不健康的观念,对己对人都没有长远好处。生活的小摩擦与冲突在所难免,但长期被怨气、脾气、闷气笼罩的家,反映出问题还在持续升温。心情经常不好的我们,哪怕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4岁孩童,也容易闹得过不去 ~ 吵吵闹闹不和谐的磁场,大人小孩心神 得安宁,人的健康、精神直受干扰。 引路人决定爱巢的“风水” 身为孩子的引路人,不是只为了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夫妻俩应对生活的心态与观念一般上都会作为教育孩子的方式及衡量标准(指健康与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因此,身为父母更不该倚老卖而抗拒纠正自己及持续调整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大人若不想尽办法化解家庭关系的“伤口”与沟通误区,脾气、闷气与怨气如针一般、一根根地扎在彼此身上,孩子长期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熏染,问题固然相对提高。   阳光般的正向亲子教育是修补关系的桥梁之一 回顾入行教育界3年后的旅途,经过我融入了心理学元素、心灵沟通及生活之道的教育培训模式,这看似一般的教育旅途顿时增添了缤纷色彩。一路走到今天,证明孩子能变好、能突破、能学习的真实故事从不退减!引路人从来都不是一项轻而易举的任务,因为我们手里正牵引着的每一双小手,他们就是正期待成长路上能拥抱幸福、变得自信又快乐的孩子。前提是~ 我们有能力改善关系吗?我们掌握好经营快乐生活的秘诀了吗?哪怕就在逆境中也坚持抱着正信正念,直至情况日趋好转。                     亲子旅途@温馨小提示 亲子好、好风水,提醒我们必须时时向生活之道学习,透过精进自己而有能力修补一个家的“风水”。乐融融、喜荣荣的日子不再是天方夜谭。  

心灵辅导室 | 亲子好,好风水 Read More »

心灵辅导室 | “孩”会安全吗?

根据《诗华日报》2019年1月19日电子版新闻报导, 很对家长们喜爱将孩子的照片贴上网,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动作成了人贩子的“猎物筛选名单”。该新闻也指出,一名孩子上学的照片及学校地点被美国的一名父亲上载互联网分享后, 孩子当天就出事了。 新闻内容提及《东方上AI FM》受邀开讲嘉宾—- 华总妇女部主席黄玉珠律师一同探索儿童安全课题。她指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讯透露每年被转运贩卖的人口中儿童占1/3。而从我国警方的记录显示从2011年至2016年,將近1万名18岁以下的儿童在我国失踪,虽然顺利被寻获的占高比例但可怕的是,这些儿童之所以失踪未必是所谓的「坏人」拐带。黄玉珠律师提及就在她与其他非政府组织进行活动时,本地儿童的确有被拐来进行性剥削的活动。她也建议父母必须学习或报读一些课程以强化自己的知识层面。唯有父母掌握了知识才能更有效地教导孩子个人安全课题。 您或身边的亲朋好友, 是否经常认为“孩子被诱拐的悲剧是不会发生在我们家”? 2021年我国再度踏入行动管制令之前的几个月,  孩子们如常上学生活回复正常之下,真正在乎孩子人身安全的家长有多少?其中的真实场景来自我一名12的学生 —— 小欣 (昵称), 小欣如往常来到中心培训, 放学后她必须从中心步行到购物广场内到一家咖啡馆,因为父亲就在那儿等他,。得知后我不假思索陪着她前去找父亲。 小欣:老师, 父亲让我放学后到咖啡馆去找他。你不用陪我, 我懂得路线。 老师:没事, 走吧~ (虽说不远但也得步行一段路) 小欣:老师, 你陪我去找爸爸是不是担心我路经商场,看见喜爱的玩物或美食就无法抵御? 老师:不是, 你在公共场所独自行走, 从儿童安全角度而言, 这是具危险性的。 当我把孩子送到父亲面前, 父亲一个简单的打招呼, 便高兴地带女儿回家。 以上的例子再普通不过,但潜伏的危机我们不但无法预测更是输不起的“冒险”。在抗疫期间, 孩子面对的问题何止是 沉迷电网 或学习态度懒散而已,家庭问题如夫妻之间的长期争执、纠纷、孩子在网络世界结识陌生友人;严重问题如夫妻闹离异、酗酒好堵、欠债、生意失败等都是危机的种子。 很多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及理解(心灵层面),因此关系的裂口越扯越大, 小至7岁的孩子大至青少年。无论哪个年龄层, 很多家长在这段期间不健康的教育方式会把孩子的心越推越远, 。受访中, 有的孩子内心早已种下“渴望逃离家”的想法, 但无奈这期间仍然 “受困”家中。 亲子旅途温馨提示: 如今我国采取开放策略, 意味着孩子的行动自由也随之到来。即便还没开学但孩子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这两年我国的孩子长时间浸泡于网络世界, 滑过眼前的也包括陌生人的分享, 在线上各平台结识新朋友也在所难免,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对陌生人(也指学校范围以外的新朋友)的防备心早已大幅度降低?

心灵辅导室 | “孩”会安全吗?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