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转载

好文转载 | 老板的错误决定,却要我来背黑锅?主管们必学 16 项超脱困境的解方!

前阵子有篇文章在探讨,为什么一些专业能力强的人,不愿意接任主管职务。关键原因在于担任主管职务要处理许多与专业无关,但与人有关的事,而且自己的角色会从自己做好事,转变成让团队做好事,很多人在这种转变过程难以适应,职务上的晋升到最后反成了惩罚。   我在自己超过 15 年的带人经验,加上这些年来在网路上、社群媒体、授课、顾问过程数千个被咨询的管理问题,我大概汇整了担任主管常见的 16 个挑战与对应的解法。   1. 身分转变的挑战 很多人从基层晋升为主管时,没有意识到位置不同,脑袋也要跟着换。以前是一人饱全家饱,现在需要顾好整的团队,以前可以听指令做事,现在成了做决策的人,以前可以跟同事一起骂老板,现在可能得站在老板的角度跟同事沟通。很多新手主管没有意识到身分转换过程,思维也该跟着调整,导致在接任前期就跌了很大一跤。   2. 空降到陌生环境,面对同事与部属的挑战 如果你是空降主管,在空降初期你会面对文化、环境、团队与制度的诸多不熟悉,很多人会急着要立威,但在你缺乏人脉,也缺乏战功的情况下,没有人会买你的帐,甚至会有一群人正等着看你笑话。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空降就是如此,还好我过去在大公司里已经见识过各种政治手段,我很清楚空降主管必须先立信(建立信任感),再立功(建立战功),最后则是立德(建立威信与声望)。新官上任太急着立威,通常死的就是自己。   3. 直面企业文化与政治的冲击 担任管理职,因为角色关系,因为会开始参与公司更多的决策过程,也会开始见识到组织政治的丑恶。你可能会发现公司对员工说一套,但私底下则是另一套。而且也会开始感受到组织内的政治氛围并不如你想像的那么单纯,有些你很欣赏的人,在政治赛局的手段可能会让你感到反感。你可能会对一些过往寄予信任的人感到失望,甚至会开始自我怀疑,而这些都会影响你的情绪。   4. 维持工作热忱变得困难 担任主管需要面对大量与人有关的事,也需要面对许多艰难的决策,而且其中许多事,你可能会感到无能为力。过往担任专业职务时,可以天天处理自己擅长的事情,工作的成就相对容易出现,人际也相对关系单纯,问题再困难,自己多努力一些,总会有机会做好。但是,当你带着一个团队时,你得花许多时间在不擅长的任务上,尤其是人的部分。当你经常要处理他人情绪,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过程中还得压下自己的情绪,长久下来,要维持工作热忱会变得愈来愈难。   这是所有挑战中最可怕的一种,因为它可能会给你带来不可逆的影响,我的建议不是要你做好情绪管理,协调不同意见很重要,但是要让其他工作伙伴知道,他们是成年人,不要像个小孩一样只懂得宣泄情绪。你不应该过度迁就或配合他人,而是需要将权力抓回自己手上。   5. 愈来愈长的工时,加班问题愈来愈严重 开会、桥事、赶案子、老板临时交办,这是成为主管后经常得处理的事,有很多的主管反应自己白天的时间大多在处理别人的事,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台湾的主管,很多人随着位阶愈高,工时愈长。美其名是责任感,但真正的问题可能是不懂得如何有效管理。   我曾分享过自己在 2015 年时一个礼拜得固定开 14 个会议,加上临时的可能就破 20 个会议的故事,平均一天得开 4~5 个会议,等于上班所有的时间都在开会,而那也导致我那段时间一天得工作 16~18 个小时。但我花了 3 个月的时间用 OTPR 工作法将固定会议减少到剩 5 个,找回自己时间的主导权。   6. 破坏团队和谐的问题员工 只要你带人带得够久,你总会遇到一些难搞的对象。例如,特别爱跟别人吵架,搞得你得经常去跟别人道歉;爱私底下抱怨,影响其他人情绪,你得经常安抚其他人;会组小圈圈讲主管坏话,破坏团队向心力,让你在带领团队不只劳心,还劳力。   问题员工的处理并不如想像的复杂,但在我们刚担任主管的早期,你可能会感到手足无措。其实,面对问题员工带来的挑战,直来直往一般是最有效的方法。以前团队内有个 PM 很喜欢跟别人吵架,动不动拍别人桌子或者一言不合就退出群组,我在第二次跟别人道歉后,我找上他,告诉他这是不称职的表现,如果他想继续当 […]

好文转载 | 老板的错误决定,却要我来背黑锅?主管们必学 16 项超脱困境的解方!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助力特斯拉、苹果和YouTube成功的“这类型员工”,该如何培养?

即使是那些最具创新精神、备受尊崇的企业领导者,也意识到在他们成功的背后,少不了一群变革型员工的助力。 今年庆祝成立20周年的SpaceX,是如今航天业内唯一能将火箭回收与复用的公司。然而被视为能重塑世界的SpaceX,最初发射的三枚火箭都以失败告终,差点导致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破产,他更将这段经历称为人生“噩梦的一年”。 即便如此,马斯克仍坚信自己和团队必须跨越这段考验,才能走向成功。他曾经这么说:“失败是一种选择,如果没经历失败,就表示你没有足够的创新。” 而马斯克随后能取得巨大的成功,不仅归功于他天才般的智慧,也是他不断地在组织内栽培变革型员工的成果。   成功,靠的不仅是好点子 成为变革者,不光要有聪明的想法。 好想法层出不穷,让这些变革者们成功突围而出的,是能够去实践这些想法,并带来真正和持久的变化,例如改善社会现象、减轻人们所承受的痛苦、为行业带来革新,或创造新趋势等。 虽然大家一直很欣赏商界成功名人如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已故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推特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的变革能力,但也别忘了他们一直屡战屡败,在风险中不断创新,才取得了现今的蓬勃发展。而他们也意识到大部分的绝妙想法,都来自于组织内部的人才。 内部创业者的崛起 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内部创业者(Intrapreneurs)的重要性——这群员工才智过人,被赋予权力从组织内部推动变革。只有当这些员工茁壮成长,一家公司才能蜕变和壮大,成为像优步、杜邦和 Spotify 那样的行业先行者,或者像苹果和亚马逊能够在产品上持续进化。 马斯克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一点,并根据员工是否具备创造力,来挑选领导 SpaceX 的高管团队人才。他后来为特斯拉部署了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迫使高管亲自上阵、扛起进行重大决策的职责,同时也让更多员工进行跨部门合作、解决各种问题。这些操作都让特斯拉和 SpaceX 成为了能迸发无限创意,并能将想法一一实践的企业。、 同样的,物流公司 DHL 也通过重组其物流业务,让所有员工能在各自的领域中尝试新想法,而成功在创造力和变革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公司的领导人猜想,最好的建议或许会来自于高层管理以外的人员,这项计划实施后,证实了领导人的想法是正确的。 赋能变革者 新西兰招聘机构 Robert Half 点明了能让变革型员工茁壮成长,同时能激励团队应对挑战的10个关键方法: 提高员工的参与感 授权员工执行任务 避免给员工设下太多障碍 去除繁文缛节 减少员工之间的竞争 让反对者平息怨言 避免让员工过度操劳 避免工作倦怠 以身作则 学习减少自身的压力 借由这份清单,可以清楚看出一家公司若想打造变革文化,就必须从高层发起,领导者们必须引领团队前进。 音乐流媒体平台 Spotify 的创始人 Daniel Ek,因为不希望独揽成功的光环,所以鲜少接受采访。他在2018年向媒体咨询公司 The Flux Group 创始人 Robert Safian 分享: “在几乎所有的创新中,都是有了团队的合作,才能创造出新事物。人们却经常忽略了合作的过程,把功劳都归于一个人身上,仿佛他们是无懈可击的半神,遭遇失败世界就会跟着崩塌一般。”

好文转载 | 助力特斯拉、苹果和YouTube成功的“这类型员工”,该如何培养? Read More »

18岁就想当英特尔执行长,工作30年梦碎、悲伤离去…季辛格找到3个职场关键,再度圆梦

英特尔执行长季辛格  实践这四种态度  让你在职场无往不利 编按:英特尔执行长帕特.季辛格(Pat Gelsinger)18岁时,在英特尔开启他的职业生涯,他引领微处理器、Wi-Fi、USB等技术的创新,是英特尔第一位技术长。几10年来,他始终抱持想当英特尔执行长的梦想,虽然这个梦想也曾狠狠破碎,但他最终还是圆梦了。今年5月,他对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毕业生们,分享他成功背后的职涯圆梦地图。 毕业是庆祝、反思过去的牺牲与成就,以及未来可能性的时刻。 科技使我着迷,我第一次接触到电脑就迷上了。完成两年副学士学位后,我就去英特尔面试,当时面试官说:「他很聪明、很自负,很有进取心,他一定能胜任。」 我梦想的工作是要成为英特尔执行长,然而,在2009年,为公司工作30年后,我却被刷掉了。我当时非常伤心,我的理想被粉碎了。之后,我在英特尔以外的地方待了11年,在大约1年半前,我被邀请回来担任英特尔执行长。我的梦想工作,我回来了! 有一些建议,对我的职业生涯很有帮助,我称之为「职业地图」(MAP)。 MAP的M,是指导师(mentors),找到他们,并听取他们的意见。 我在职业生涯早期,正在研究一个关键产品,意识到有些持续性的问题,若不解决,晶片就无法成功。我与英特尔创办人进行一次重要业务审查,他们是业界名副其实的神、矽谷的开创性人物,我请求他们紧急解决这些问题。 会后1周左右,我接到了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的电话,他即将成为公司的执行长,他是半导体天才、管理大师与《时代》杂志的年度风云人物。 「我对你的简报印象深刻。」安迪问我,「你读什么书?你研究什么?你在做什么?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我很震惊,嘀咕了一些蹩脚的答案,他很快就回击了。他说,「这些答案很糟糕,一周后到我的办公室,说说更好的答案。」 从此,我们开始长达35年的师徒关系,直到安迪去世。与他的师徒关系,就像看牙医却没有麻醉一样,但他们是你生活中需要的那种人,如果你要变得更好,他们会让你变得更好。我们是粗糙的钻石,需要像安迪这样的人,去敲掉那些粗糙的边缘。 MAP的A,是大胆的目标(audacious goals),写下使命宣言,并实践它。 在20世纪中,我有一段漫无目的时期。获得第一个专利,写了第一本书,结婚了,第二个孩子也快出生了。但我不确定,在剩下的职业生涯中,我想做些什么,萌生了写一份使命宣言的想法,大胆声明我想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做些什么。之后,我每天都在想像做执行长,想了25年。 掌握职场赢面  须永保热情、持续精进 MAP的P,代表激情(passion)。找到你擅长、你喜欢做的事,并与你喜欢的人一起做。 在我职业生涯的40年中,我总是像当年18岁、第一次走进英特尔时那般兴奋。我希望能够分享这种创新的激情,永远不要失去兴奋的动力,在生活中坚持不懈地追求正确的东西,不是大部分正确,而是完全与绝对的正确。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它们塑造了你是谁,以及所有人如何看待你。 你会有不开心的日子,生活不是在公园散步,你会失败、会被解雇,也会在交易中亏损、会被拒绝升迁,但积极拥抱这些时刻,让它们变得更好,因为这些失败,是你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用心成长与学习,要对自己有信心,把自己的全部带入工作中。你在某一个领域的经验,可能对其他领域最有助益。当人们把自身不同的经历与背景文化带入工作场域,任何企业都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多样性丰富了高绩效团队,最终促进了创新。对他人开放,做完全的自己。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透过科技改善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活,我们有机会建立我们想要的世界。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必须更快地走向未来。这取决于今天毕业的你们,定义这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 愿你们每个人都致力于自己的生命地图与找到人生导师,使你们更好地实践大胆目标,直到它们都被实现为止。

18岁就想当英特尔执行长,工作30年梦碎、悲伤离去…季辛格找到3个职场关键,再度圆梦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别家公司给我更高的薪水…」想这样跟 Google 要求加薪?你得先提出证明!

面试走到最后谈薪资的阶段时,求职者通常得花点心思与人资谈判,以拿到更好的薪水,不少人经常会用「我录取另一份工作了,他们开的薪水比较高……」来说服资方提高条件。然而,这种做法对于某些企业而言,可能不再是能轻易见效的策略。 想用更高的薪资录取 Google,得先提出「证明」 《Business Insider》报导全球科技龙头 Google,近期就宣布了一项新的招募薪资政策:当求职者以「其他工作机会的待遇更优渥」为由,要求 Google 增加其薪资条件时,必须提供相关信件、截图,证明他们确实拿到其他工作机会,招募人员才能与求职者进一步讨论新的薪酬方案。 要求面试者提供详细证明,过去多适用职阶较高的人选,像是主管等职位,而 Google 这套新的流程,则会开始用在一般技术人员身上,原因可能是当求职者愈来愈频繁地转换跑道,不断堆高薪资,企业很难判断出真实的薪资行情。 Google 近期不是头一次对薪资开刀,科技巨头为何调整薪酬策略? 这不是 Google 近期针对「薪资合理性」第一次开刀,《Forbes》就提到 Google 今年推出了一个计算器,会针对各工作者身处的地点,算出他们远端办公应该拿到的薪水。 《路透社》(Reuters)却发现,部分地区(尤其是非城市)的人即使没有变更地址,例如从大都会区搬到郊区,薪水仍会遭到削减,最高跌幅达到 25%。 尽管 Google 发言人提到其薪酬制度,原本就会按照当地市场调整,但《Forbes》指出除了 Google 之外,Facebook 也有「不同地不同酬」的规定,都是因为这些企业大量投资了房地产,以建置办公室,所以对员工远端办公的态度,其实不如想像中开放。 英国媒体《Metro》采访了数位人力资源专家,都指出当企业单纯因为员工「在家上班」就削减薪水,是不合理的做法,毕竟公司支付薪水买的是「工作能力」而非「通勤距离」。同时对企业来说,很难证明员工在家工作的产值、效率,一定比进到办公室还要低,假设想要节省人力成本,这并不是明智的解决策略。 尤其现阶段全球劳动力市场,大多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上述这些新的招募或薪酬策略,都有可能导致一间公司陷入人力紧张的窘境。 《Forbes》就提醒,企业不只应提高薪资、福利,像是自由办公环境、弹性工作时间等等,更应真正拥抱这些「灵活性」,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经理人: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3821

好文转载| 「别家公司给我更高的薪水…」想这样跟 Google 要求加薪?你得先提出证明!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速懂!元宇宙5大趋势 + 如何前行

在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中,人们通过数字化身(Avatar)开启线上新生活。虽然这听起来如同小说一般不真实,但实际上,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在元宇宙中与朋友相聚、购物,甚至进行商业活动。 尽管这样的生活形式,预计在5至15年内也不能完全实现,但从科技巨头、奢侈品牌到明星艺人,大家都坚信元宇宙的未来发展不可限量,掷金入局这个未知的领域。 #1 明星艺人纷纷入局 不少艺人已成为元宇宙时代的领头羊。美国女星帕丽斯·希尔顿(Paris Hilton)就于在线创作游戏平台Roblox中,创建了一座名为Paris World的虚拟岛屿,并在岛屿上复刻了她比佛利山庄的豪宅。访客可体验这位名媛的比佛利山庄庄园生活,或购买数字纪念品。帕丽斯说:“你在现实生活中所能做的一切,都能在元宇宙里实现。” 许多人与帕丽斯的观点恰恰相反,元宇宙给予他们的,是能解锁全新体验的机会。这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无限可能。元宇宙不仅仅是一个扩大品牌知名度的平台,还能够提升远程工作的效率、支持行业的培训、展示产品、简化生产和物流流程等。 #2 大型科技公司热烈参与 欲知晓元宇宙的潜力,可参考微软于今年1月,以近4,704亿人民币收购视频游戏公司动视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的例子。这家IT巨头在2016年收购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时,所支付的费用还不到上述金额的一半,而这在当时已是微软最大的一次收购。 微软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在发送给微软员工关于动视暴雪收购的电子邮件中表示:“从微软成立之初开始,游戏就一直是微软的关键。今天,游戏是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娱乐形式。随着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融合,游戏将在元宇宙平台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微软的这项决策,是在Facebook于2021年将名称改为“Meta Platforms”后进行的;Facebook此举也​​表明了企业将在未来几年,全力转型布局元宇宙。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当时解释说:“我们的梦想是与我们关心的人一起活在当下。” 随后,Meta在今年年初推出了虚拟现实(VR)社交平台“Horizon Worlds”,用户需佩戴Oculus VR头显来参与。   #3 知名品牌进驻元宇宙,扩展商业影响力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将资金投入VR领域,这当中包括不少全球知名企业。 去年 12 月,耐克(Nike)就收购了元宇宙时装公司RTFKT工作室,并大赞RTFKT能利用尖端创新技术,将文化与游戏结合,打造出新时代的商品。 耐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多纳霍(John Donahoe)说:“此次收购RTFKT也是加速耐克数字化转型的策略之一,它让我们能为体育、创意、游戏和文化交叉领域的运动员和创作者提供服务。” 就在一个月前,耐克在Roblox视频游戏平台上的沉浸式3D空间中,仿照其总部创建了虚拟世界Nikeland,鼓励玩家积极地参与元宇宙的活动。 耐克源自德国的竞争对手阿迪达斯(Adidas)也涉足元宇宙,先是推出了非同质化代币(NFTs),然后在虚拟空间The Sandbox中购置了一大块数字土地,并邀请全民参与建立全新的“adiVerse”。 范斯(Vans)与汤米希尔费格(Tommy Hilfiger)是其他两个已经跨入元宇宙的时尚品牌。而其他已经加入元宇宙行列的还包括一些大型企业、媒体公司,甚至还有一家大使馆。 #4 元宇宙炒房掀热潮 未来,预计将有更多企业搭上这股元宇宙浪潮,推动元宇宙房地产交易的爆炸性增长。随着投资公司群起抢购数字土地,数字房产的售价也屡创新高。 元宇宙房地产开发商Republic Realm,在今年年初以约2,884万人民币购买了The Sandbox的数字土地,创下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虚拟房地产交易。 Republic Realm计划与日本视频游戏公司Atari,共同开发其中的一些房产。 区块链投资公司Tokens.com早前以约1,703万人民币的高额,买下了Decentraland的数字土地。首席执行官Andrew Kiguel在接受《华尔街日报》访问时表示:“这就像250年前,于仍在发展中的曼哈顿买地一样。” 与曼哈顿不同,数字世界的差别就在于可扩展性,正如The Sandbox最近就打造了一个以香港为主题的虚拟城市Mega City。未来或许将出现新平台,为元宇宙添加更多房地产。元宇宙就如同真正的宇宙,充斥着未知数。 #5 虚拟世界游戏鼻祖回归抢滩 马克·扎克伯格将“元宇宙”一词带入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元宇宙是由无数顶尖的技术人才,经过长期创新与努力所创造的结果,是一个由数字世界和人才所组成的去中心化生态系统。 2003年曾风靡全球的虚拟世界游戏鼻祖《第二人生》(Second Life),如今正试图卷土重来。游戏创始人Philip Rosedale 曾于2010年离开公司,如今又重返公司担任战略顾问,借着元宇宙蓬勃发展之势来扩展公司业务。 他表示:“大型科技公司赠送VR眼镜,并在他们充斥着广告的平台上建立一个元宇宙,是无法为人们创造一个魔幻数字乌托邦的”。

好文转载 | 速懂!元宇宙5大趋势 + 如何前行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追求效率,不是工时!洪雪珍:为什么会带人的主管,一定准时下班

工作与生活,坚持100%切割 公司有一位主管很会带人,他的同事每天不只准时下班,做事也充满成就感,到了下午六点,这位主管会带头第一个下班,还会沿途叮咛属下快下班。 这个好名声传出去之后,不时有人来打听他的部门是否出缺,纷纷自我推荐来做他的属下,最近有两位同业想卡位,其中一位还动用到这位主管的人脉,请到三位重要关系人来说情。这位主管和他们聊过后,意外的发现他们想要离职,原因竟然是同一个! 「上班可以操死我、累死我,但是一定要让我准时下班!」 「周休二日是我的个人时间,我要过自己的生活,不想再偶尔接到电话或line,一通都不行!」 这两位想要跳槽他去的年轻人,都是公司看重的明日之星,一位是进公司三年,三年都加薪,累计幅度已是起薪的50%;另一位聪明能干,凡是主管休假,他就是代班人,老板已经在考量让他到另一个部门升迁为主管。可是,在面对工作与生活无法平衡时,他们却选择宁可放弃眼前伸手就拿得到的加薪与升迁。   至于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有多失衡?在老一辈看来,根本是一块小蛋糕,比如:每天加班一小时、周末回两个line、打三个电话…这样就引起他们强烈反弹,对前辈来说,也是匪夷所思,很想问一句,「啊有这么严重吗?」 无论如何,这两个案例说明了一个现象,年轻人不想加班,工作不可以占用私人时间,工作与生活完全切割开来,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所以,愈来愈多求职者在面试时,会直率的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觉得理所当然要问个清楚,否则傻呼呼的上了贼船都不知道。 「可以准时下班吗?」 「周末要来加班吗?」 倚老卖老,骂来骂去都是老一套   4﹑50年次的企业主管一听到时,心里除了不屑外,还会忙着贴标签,认为这些年轻人没有企图心、对未来缺乏大志向、对工作不抱责任感、对公司不具忠诚度、叭啦叭啦…才会对上班时间如此斤斤计较。直到今天,面试时,他们还在问求职者: 「你可以加班吗?」 殊不知,这个问题已经悄悄帮公司吓走聪明优秀的年轻人,这些主管还浑然未觉。   我也年轻过,当时在媒体工作,前辈和主管看我们一样不爽,老是嫌我们做不到为新闻工作牺牲奉献的地步。为了证明他们的敬业,一位男主管最爱举一个例子,说他太太生第一胎时,他在报社里做大头条,新闻一追就是一星期,忙到人仰马翻,直到第八天才回家看女儿。   那时候,我心里的OS是,这是什么烂先生啊!太太只有你一个先生可以帮忙,而报社里有几百名记者,就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只有你最行?骗人! 等到我们坐上主管位子,换个位子自然也换了脑子,拿前辈说我们的那一套来对着年轻人说教。事实上,还真有的说! 在我当主编的年代里,根本没有「台风假」这回事,不要说记者,连美编都上班。一位女性美编在上班的路上,大水越淹越高,淹到小腿肚时,她还能咬牙强忍下来;淹到内裤时,整个人濒临崩溃,还是涉水一步一步走到报社。回到家之后,用三瓶沙威隆刷洗全身。   薪水低就算了,起码要准时下班 这样的情境,年轻人很难体会。有一次台北市宣布放台风假之后,却出现大晴天,无风无雨,48年次的市长柯P直呼惭愧,还说:「对不起国家民族!」有一阵子柯P的民调直直落,他仍然甘冒犯众怒的危险,行文中央,建议台风假之后要补班补课,果不其然遭到网友炮轰,这就是世代差异! 前辈与主管都要认清一个事实,我们早已经把棒子交给这些主人翁,这是他们当家作主的年代,而年轻人是这样看待加班这件事,我们必须正视他们的感受: 「不能准时下班,感觉真的糟透了。」 「有需要,我们就会加班;没有需要,就不要认为加班才是认真工作。」 「我会努力工作,追求效率,但是如果做不完,那是因为工作量太多,请加人!」 有一位中年职场作家写了一篇文章:《别傻了,工作与生活根本无法平衡,人生唯有取舍二字而已》,网路疯传,表示认同者不少。即使如此,时代的浪潮任谁都挡不了,企业必须要改变管理模式,让年轻世代可以兼顾工作与生活,让他们的生命样貌丰富与精彩,而不是只有工作而已。   转载自 今周刊: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7/post/201903180012/?utm_source=FB&utm_medium=article&utm_campaign=220619  

好文转载 | 追求效率,不是工时!洪雪珍:为什么会带人的主管,一定准时下班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向工作过劳说拜拜!日本、韩国企业掀起「周休三日」浪潮

周休二日、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正在松动,从日本到印尼,许多企业都开始试行每周工作四天的新办法。   尽管日本职场工时长、工作压力大的恶名在外,甚至「过劳死」一词也是源自当地,却是率先尝试周休三日的国家之一。早在2019年,日本微软便试验每周工作四日的制度,发现可让员工平均产能提升40%。   而现在有更多日本本土企业相继跟上这股潮流,日立在2022年4月宣布,约1.5万名员工可周休三日;宝可梦系列游戏开发公司Game Freak表示有部分员工开始尝试该制度;Panasonic及NEC等知名日企也都展开评估。 不只日本开始酝酿起周休三日的浪潮,韩国教育公司Eduwill也在2019年实施类似制度;印尼P2P贷款新创也为了改善员工的心理健康及产能,从2021年开始推行周休三日制度。而印度政府计画在今年内出炉的劳动法规,就包括开放劳工在总工作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拥有选择周休三日的权利。   近年席卷全球的疫情,打乱了长久以来企业与员工习惯的工作步调,许多人都重新思考未来工作型态的样貌,再加上亚洲许多国家都是高工时的重灾区,例如韩国年总工时就高居全球第六。   只不过,实际导入周休三日制度也为不少公司带来问题,除了出勤管理、薪资计算都变得更复杂,甚至有员工抱怨工作量反而因此增加,要进一步实施周休三日制度,企业势必要有更多准备。   转载自 数位时代: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9569/weekend-three-day-way

好文转载 | 向工作过劳说拜拜!日本、韩国企业掀起「周休三日」浪潮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问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企业家教你精准提问技巧

如果你在供应链行业工作,客户遍及全球,那么你知道,保持供货不中断是工作的日常。处在快速到货、立即满足需求,所谓Amazon Prime(亚马逊付费订阅服务)时代,你是产品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完美执行、主动预测风险和目标明确一致,都是成功的要件。 身为制造厂的老板,每当与新客户开启合作项目时,我都会确保团队投入时间在战略规划和组建团队上,集合能成功运作的团队成员。这包括:调整客户和我们内部团队之间的期望,为当前任务分配适合人选,并为成员提供所需工具(软件或硬件)和资源。我们会建立必要的项目信息,例如预算、时间表、交期和衡量成功的关键绩效指标(KPI)。 尽管我们可以为新项目做好充分准备,但仍需牢记:在人性、机器、地缘政治、组织目标、供应商和大自然之间的相互交会下,仍存在我们无法控制的风险。打从一开始,我们即需提出以下问题: 可能出现什么潜在问题? 如何针对这些风险做准备? 从“事前验尸”(注)(pre-mortem)分析法开始,然后往回推可能导致失败的潜在因素。这么做可以建立自信、有弹性以及快速反应的团队精神。 注:“事前验尸法”,是由认知心理学家Gary Klein于 2007年提出。将“事前验尸法”应用于专案管理的相关领域中。概念是“在最初之际,即确认风险的存在”。可用来事先预测一个计划的缺点,为突发状况做好准备。 面临挑战唯一方法:坦然面对 尽管尽了最大的努力,有时候,现实可能迫使你必须承接那些做了一半又充满困难的项目。 有时,我们咨询项目主要负责人、审查关键绩效指标,以便初步检视问题所在,看看哪些部分与目标一致,还有哪些隐藏某些差距。接着提出一些建议指导,进行初步修正,期待情况有所改善。不幸的是,阻碍可能比预期的严重。 此时,面对挑战的唯一出路就是:坦然面对。想要解决问题,很少有简单的方法。您必须准备好深入探究问题、评估问题的各个层面。面对困难时,我的方法包括评估以下5个关键领域,并提出对应的问题: 1. 人员 . 所有主要参与人员所具备的必要技能(技术上或商业上)和经验(智商和情商)是否符合期待? . 团队成员是否相互信任、充分沟通?如何优化协作和沟通以便有更好的效率? . 团队中的成员是否都有权提出疑虑、分享反馈和寻求支援? . 向上呈报的管道是否明确?当事情变得窒碍难行时,职能主管是否愿意且有能力介入协助辅导? 2. 能力和资源 . 所有必要的资产(例如设备和工具)是否到位?项目所需能力是否配置妥善? . 主要供应商和服务厂商有什么潜在的限制吗? 供应商的合约期限与客户的合约期是否一致(例如弹性、交货时间等)? . 所有潜在限制是否已盘点清楚?应急计划是否已制定以提高反应和服务速度? 3. 业务范围和流程 . 产业的本质是什么?有何独特之处? . 流程和最佳执行面是否到位?如果是,是否适用于特定的业务? . 需要多大的灵活度才能服务好客户或产业?有多少波动在可控范围内或外? . 专案项目的范围是什么?与最初协议相比有什么变动? 相关阅读:无法解决问题的3个原因 4. 合作关系 . 所有参与人员是否都强力支持这样业务? . 每个人都能分享意见、错误经验并寻求帮助? . 是否有一个值得信赖与安全的环境? . 角色和责任是否一致,之间出现的差距是否需填补? .

好文转载 | 问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企业家教你精准提问技巧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处世之道与经商智慧,至今回看仍受用无穷!

长江和记实业创办人李嘉诚,在福布斯公布的最新2022年香港富豪榜中,以约360亿美元(约2,327亿人民币)的财富,继续蝉联香港首富的宝座。 白手起家的李嘉诚,究竟有何值得学习的处世之道与经商智慧?句句箴言,了解他对人生,对商场的感悟与心得。 今年7月即将迈入94岁高龄的李嘉诚,目前担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及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资深顾问。他在22岁时用了7,000美元的积蓄,自行创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最初经营塑胶制品。1960年,他掌握城市急剧发展之势进军地产,并于1972年以长江实业上市。1979年成功收购和记黄埔,成为香港华人入主外资大集团第一人。 如今,他的业务已遍布50多个国家,员工逾30万人,生意涉及港口及相关业务、零售、基建、能源、电讯、物业发展及投资、酒店及服务套房业务、物业及项目管理、酿酒厂及英式酒馆营运、飞机租赁,以及生命科技等。 尽管累积的财富已让他夺下超过20次的香港首富之位,但对于物质财富,他看得很淡。正如他所言:“金钱并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因素。”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李嘉诚于1980年成立李嘉诚基金会,主要专注于支持教育及医疗项目。2006年,他把三分之一的财产注入基金会,至今在推动教育、医疗、公益扶贫项目已逾300亿港元。 2018年退任长江集团主席的李嘉诚,目前正专注于李嘉诚基金会的工作,有着这样的理念:“通过知识教育改变命运或是以正确及高效率的方法,帮助正在深渊痛苦无助的人。” 李嘉诚的处世态度 “一个成功的人生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财富,也不在于他做了多大的官,而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修炼。” “德高才能望重,望重才能生财。” “我个人对生活一无所求,吃住都十分简单,上天给我的恩赐,我并没多要财产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点对人类民族国家长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乐此不疲的。” “做人最要紧的,是让人由衷地钟爱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财力,也不是表面上让人听你的。” “我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钱,我赚钱不是只为了自己。为了公司,为了股东,也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 ——《李嘉诚谈商录》李阳著   “我的人生哲学有两句话,古语有八个字,我奉为座右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做人就是如此,无时或停,甚至现在这个年纪。他日退休了,我会去钓鱼,我会投放更多时间打理基金会。” “教育是我的基金会的首要关注,当中大学第一。潮汕地区人口1,700万,但一直没有大学。我兴建汕头大学前,那里不曾有过大学。” ——2016年财经电视彭博社的电视专访 “我年轻的时候历尽艰难,知道成长之路非常不容易。高增长机遇,是愚人见石,智者见泉。不思不想,因循的人,在人工智能时代肯定过不了关。愚人只知道‘To do’。智者有愿力,要‘To do’变为‘To be’。有悟力,快知快明是基本功。他们能运用想像,把现实、数据、资讯合组成新。” “命运大赢家的‘梦幻DNA’,是科学心智与艺术心灵的结合。要修炼‘出众’,性格基础是意志力、自律和创意搭配,才有化一切喧哗为处世的心力。” “艺术映照人生,感召每一个人,超越艰难,突破局限。追求更高的水平,开拓无限的可能。” ——2017年汕头大学毕业典礼演讲   “建立自我,关键态度是谦卑、谦恭、谦虚。” “为了明天,我依然披上战衣,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永不言倦,继续为公益求变,寻找更好。” “一生以理智、道德跟诚信,为世界带来尊严和机遇,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活出真正胜利的人生。” ——2018年汕头大学毕业典礼演讲 李嘉诚的经商智慧 “用人最重要看几方面:第一工作能力,第二对公司的投入程度,第三可靠程度。如果这三个条件都是正面,随着时间、机会一到,便立即晋升他。” ——2007年香港电台《杰出华人系列》   “我秉持一个原则,发展不忘稳健,稳健不忘发展。箇中的平衡十分重要。” “我有个习惯,进军各行各业都会买有关书籍参考。譬如开塑料厂时,我会翻译本著名的美国塑料业杂志,名叫《Modern Plastics》,内容十分丰富,每月一期。待发展至订单应接不暇时,我用二、三成时间打理工厂,其余时间用来研究未来的路向。至今仍是如此。” “至于我的经营方式, 一直沿用互相制衡的制度,一定要用西方的管理模式。但内里的哲学,我选用中国儒家理论最有用的部分。这些年来,证明行之有效,特别是高级行政人员的流失率,几乎其微,几乎没有。” “管理公司要千万小心,另外不要把投资视为赌博。” ——2016年财经电视彭博社的电视专访   “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对于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作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一定要能够做到。” “任何事业均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才能平衡风险,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我常常记着世上并无常胜将军,所以在风平浪静之时,好好计划未来,仔细研究可能出现的意外及解决办法。” “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个信誉。” “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把握升浪起点。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 “要成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单要努力,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有忍耐力,提出自己意见前,更要考虑别人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创出新颖的意念……作为一个领袖,第一最重要的是责已以严,待人以宽;第二。要令他人肯为自己工作,并有归属感。机构大必须依靠组织,在二三十人的企业,领袖走在最前端便最成功。当规模扩大至几百人,领袖还是要去参与工作,但不一定是走在前面的第一人。协同要靠组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要试图搞小山头。否则,便迟早会撞板,这样的例子很多,百多年的银行也一朝崩溃。”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也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效率为核心,重建企业形象。” ——《李嘉诚谈商录》李阳著   《CEO杂志》整理:叶家盛 14 MARCH 2022  : https://theceomagazine.cn/business/li-ka-shing-inspiring-quotes/

好文转载 | 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处世之道与经商智慧,至今回看仍受用无穷!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工作没交集、没说过几句话⋯他为什么帮我?职场最珍贵礼物:不起眼的善意

摘要 1.刚出社会时,我曾经短暂得到一次升职机会,又不知缘由地失去了这个机会。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升职失败是源起于直属主管无法取得管理层信任,而当时唯一站出来帮我说话的,是只跟我见过几次面的HR总监。 2.这是我出社会后收到的第一份善意。那种感觉,就像你匆忙赶路,其实身后掉了一地的纸屑,有人就默默帮你捡起来,然后转身走开。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知道,但偶尔发现时,却会感受到巨大的感动和惊喜。 说到职场上的贵人,我想聊聊一次无疾而终的升职。刚上班那时候,有次新人活动,正好人资部门的一位新人和我同组,她偷偷告诉我:HR总监很看好你。 我有点受宠若惊,不确定是我的什么举动得到人家的青睐,但当时职位很低,也没放在心上。 后来我得到了一次升职机会,主管言之凿凿说年后会公布我的升职。谁想,过年前夕却说这事没了。主管解释说,高层要重新考量,就搁置了。当时我的打击很大,加上本身对产业有些失望,就辞职了。   过了一年,我主管也离职了。她约我出去吃饭,然后告诉我,我升职的夭折是她自己无法取得管理层信任的连锁反应,管理层对于部门掌舵人另有人选。但出人意料的是,当时的HR总监,有站出来帮我说话,试图以一己之力去对抗取缔我升职机会的决定。 我和HR总监的交集寥寥,努力回想大概也就新员工培训几次照面。我也想不出她有什么动机去伸出一双援助之手给我。但这看似不起眼的动作,是我刚上班收到的第一份善意。那种感觉,就像你匆匆忙忙赶路,其实身后掉了一地的纸屑垃圾,有人就默默帮你捡起来,然后转身走开。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知道,有人默默地照顾着你,可是你偶尔发现的时候,那种巨大的感动和惊喜,是需要小心收好的礼物。   我好像莫名被传递了一个接力棒,让我以后在能力所及的时候,也可以帮助一些迷茫的年轻人。 一、理解别人的情绪,反倒会帮到自己 职场上,你会遇到小人,会遇到沆瀣一气,为了利益捆绑站队的人,会遇到工作之余还可以交心的人,也会遇到知遇之恩、提拔你的贵人。这些人的比例其实都是常态分布,每个公司一样多,工作久了之后就会习以为常。 对于老板情绪发泄的暴风,对于因为受了委屈而离开的同事,我的感观已经变得很钝,虽然我会说一些「希望你以后一帆风顺」的场面话,可是我的内心不太会有起伏。可是每次遇到我觉得无甚交集,却对我雪中送炭的「陌生」关怀,我还是会很动容。 因为这种没有利益相关的关怀,甚至没有给你人情输送的机会,同事之间太少见了。而这种关怀也并非完全没有来由,而是往往起因于一次冲突的体谅,或者情绪的理解。 我现在的日常工作经常需要催财务付款,公司付款流程和审批极其繁琐,财务部门也以不好惹著称。有一次,一个大单的付款卡在财务终审那里,我抱着入虎穴的必死之心,跑到财务办公室直接去催付款。   就在我已经准备好被狂骂的时候,财务同事放下手头工作,爽快给我批完。我走之后她悄悄给我发了个讯息:「下次别直接杀过来了,我每天要处理5个业务部门、上百个合约,有时候真的不是我刁难谁,没有人主动选择去无视别人的催促;我希望得到你的理解,下次你有特别急的合约,你单独找我说明情况。」   我当时就想起,其实我们总是容易觉得银行柜台人员、医院工作人员态度差。后来我有朋友进入这些产业,我才知道这本来就是重复性质的工作,面对黑压压的叫号队伍,他们经常用餐时间吃不上饭,连上厕所都顾不上。我理解了财务同事的不容易,有时候我会把她需要重点确认的内容提前标注好,有时送合约会加上一些小饼干。从此她就像我一个地下朋友一样,心照不宣地关照着我。   二、帮助别人的益处,不在朝夕之间的回报 虽说对别人的帮助和体谅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回报,但很多人做的时候却并非刻意为之。 《菜根谭》是我很喜欢的一本关于为人处事的书。它是明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分为文人处事、求学励志、人生哲理等篇章。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 如果你有过摘菜的经历,你就会了解:黄瓜、番茄成熟的时候,你会及时发现和采摘,但是往往在杂草丛生的地方,猝不及防就发现一颗长得硕大的冬瓜。很多时候,它被用来教导我们帮助别人的益处,不在朝夕之间的回报。 我有个仅共事2个月的同事离职后,在微信上做起了小本生意。我问了下她的产品,顺便问了下近况,才知道她公司被疫情影响,已经被砍薪半年,但她的房贷、养孩子的花费压力巨大,不得已之下,只好兼差赚钱。我当时帮她联系了所有我认识的猎头和产业HR,极尽所能给她找新的工作机会。 她有点错愕,问我为何如此热情。其实就是在非常短暂的共事中,她是为数不多的、从某个部门给我支持的人。因为有直接的业务竞争关系,我以往的很多项目都卡在那个部门无法推进,她当时其实也只是做到了份内之事。   我默默记下了她的好,然后在她需要的时候,涌泉相报。如果是刻意的,有所图的付出,那就不算关照,而更像是交易了。   我总觉得,在东方人含蓄留白的美学里,职场上的人际关系,默默的关照而不流于表面的热络,有它独到的克制的一种美感。我们都是小人物,无力对抗生活中十之八九的不如意,可是我们可以互相扶持,默默关照,保留心底的善意,对抗这个世界的冰冷。   商业周刊 / 责任编辑:李颐欣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3004998

好文转载 |工作没交集、没说过几句话⋯他为什么帮我?职场最珍贵礼物:不起眼的善意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