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辅导室

心灵辅导室 |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情绪崩溃

专栏:心灵辅导室 作者:爱庭老师   如果有一天,您在购物广场的某个角落,看见一名青少年情绪失控、对着家人大声怒吼,引来众人围观,而孩子的父母则显得既紧张又尴尬,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假如您正巧目睹这一幕,您会怎么想?我们固然都有自己的判断与见解,但现实往往是:事情的90%并不在我们理解的范围内,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至于在事件发生之前,这个孩子和家庭曾经历过什么,我们根本无法得知。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发展到这样的地步,没有人是心甘情愿的。显然,这个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并未被有效化解,在恶性循环之下,潜藏的问题不断累积,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越具毁灭性。直到某一天,问题失控,我们才终于警觉,却已为时已晚。 您知道吗? 人在情绪崩溃之前,往往经历了一段强烈的自我压抑期。这种压抑足以“俘虏”甚至“操控”人的理智。如果我们能对它有足够的认识,就能减少它趁虚而入的机会。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在崩溃或情绪大失控之前,早已饱受内心矛盾与纠结的煎熬。 以下六种情况交织在一起时,极易将一个长期压抑的人推向崩溃边缘: 大事小事都以“没事”“算了”自我压抑 长期面对心理创伤 心理创伤不断叠加、未被修复 被未处理的情感问题长期干扰 缺乏有效的情绪疏导机制 无法顺利排解负面情绪 为了避免“情绪崩溃”找上我们的孩子,我们必须警惕以下三个常见的“推手”: 推手一:心理创伤的积累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挑剔、贬低、羞辱或冷漠对待,这类伤害不会随着时间而自然消退,反而会因情感长期匮乏(即亲子关系处于低温、负面状态)而不断恶化。当孩子逐渐形成负面的自我价值观(儿童的价值观与成长经验息息相关),他们最终可能发展出两种极端人格倾向:一是愤怒、怨恨、极端的攻击性;二是焦虑、压抑、忧郁的回避型。 推手二:缺乏情绪疏导与情感支持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必然会经历各种情绪波动。若父母只关注问题本身,却忽视了孩子其实仍是“孩子”——一个尚在情绪管理与认知成长中的人——那么孩子极需要的是父母在情绪和情感上的引导与支持。一旦这样的支持系统崩塌,若问题反复发生,孩子不断与父母争吵,情绪反复受创,最终可能会陷入“没有人懂我”“没有人帮我”的孤立思维。久而久之,他们会封闭自己、变得敏感甚至敌意强烈,把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归咎于父母,并形成“是你们让我变成这样”的怨恨认知。 推手三:无法排解的愤怒很危险在众多负面情绪中,愤怒是最容易被触发、也最具破坏力的一种。很多人一天之中可能爆发好几次愤怒情绪。如果愤怒得不到有效的沟通、抒发与健康处理,便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窒息感”。压抑愈久,爆发的临界点就越低。就像一颗小石子最终击碎整块挡风玻璃——人在情绪走到极端之时,往往可能做出暴力、甚至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行为。有一种情绪失控就是“崩溃型的冲动与暴力行为”,当事人在事后也常对自己“怎么会变成这样”感到不可思议。 亲子教育的温馨提醒:并不是每一个受过批评的孩子都会变得暴力、崩溃或失控。但如果父母本身的情绪状态长期不稳定,自然也无法有效协助孩子处理问题。为了守护孩子的情绪健康,父母必须从自身做起,学习情绪调节、正视家庭问题、建立有效的情感支持系统,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协助。 以上内容由 爱庭老师 亲子达人 AiTeng ParentingCoach 撰写 *免责声明: 本文章不代表本社立场,文章仅用于分享心灵辅导的知识和教育目的。

心灵辅导室 |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情绪崩溃 Read More »

心灵辅导室 | 我开始快乐不起来了

专栏:心灵辅导室 作者:爱庭老师   大多数青少年在被诊断出心理健康问题之前,往往未能及时处理过往的心理创伤。这些问题随着成长逐渐累积,并随着时间推移而恶化。以去年的经验为例,我在每周的咨询中几乎都会遇到有心理健康困扰的孩子——这并非一个令人安心的现象;但另一方面,我也感激这些孩子的父母愿意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许多抑郁症患者最初只是感到情绪低落。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悄然将我们的孩子推向“郁郁寡欢”的世界?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来了解。 一开始以为坚强就能跨过去 刚开始的时候,淑敏以为只要坚强一点,就能挺过那段痛苦的经历。 14岁的淑敏原本和其他孩子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然而,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曾经被好友背叛的伤痛一直深藏在心底,未曾愈合。那些回忆像一部不断重播的电影,在她的脑海中反复闪现——当时的场景、朋友的嘲讽,让她夜不能寐。 她常常一边流泪,一边努力告诉自己要勇敢起来。越是试图压抑这些情绪,泪水却越是不由自主地滑落。直到有一天,父母察觉到她的情绪异常,她才终于鼓起勇气向他们倾诉。 “女儿,事情都过去了,这种朋友不要也罢,是她们配不上你。” “妈,不是这样的……我还是会一直想起她们怎么对我的。” “孩子,妈知道你一定很难受,但你在难过,别人却过得好好的,多不值得啊。” “妈,这些道理我都明白,但我真的觉得好累。” “妈就知道你最近心情不好,所以我很高兴你愿意说出来。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也尽力面对过了,现在是时候重新振作起来。爸妈一直都在你身边。” “嗯……” 淑敏很想告诉母亲,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但她最终选择不再争辩。在她心里,始终觉得自己无人理解,那种孤独与无助,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努力装作没事的日子 淑敏仿佛开始真正意识到这份伤害所带来的刺痛感。一颗受伤的心,让每天踏入校园变得越来越沉重。面对那些虚情假意的朋友,她只能日复一日地装作若无其事——因为她再也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 在上学与回家之间徘徊,久而久之,淑敏发现自己再也无法真正开心起来。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胡思乱想之中。 窒息感很重,所以用尽力气压抑 那个曾经活泼开朗的淑敏,如今变得愈发沉默。由于长期被负面情绪包围,她发现唯有独处时才能稍微喘一口气。于是她选择了沉静下来,与家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对于父母的关心提问,她总是简单回答几句,吃完饭便回到自己的房间。 那是她唯一的避风港。在那里,她才可以卸下所有伪装,找回片刻的安全感。 依然被乌云笼罩着自己 淑敏不再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提起兴趣。她内心不断地呐喊着: “别再告诉我‘事情过去就让它过去’,‘做人要积极一点’。我不是不知道,我只是无法快乐起来。我就是做不到积极。别管我,让我一个人待着吧。” 其实她也渴望快乐。她会羡慕那些能够轻易放下悲伤的人,她不明白人家是怎么做到的。此刻的她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也许快乐早已离她远去。 青少年内心的复杂状态 青少年的低落情绪往往是复杂而深层的。淑敏的经历只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个缩影。尽管父母的话语出于关心,但在孩子听来,有时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解读。 以下是一些常见误解性话语与孩子的真实感受对照表: 父母说的话:孩子,你前几天都好多了也有点笑容了,怎么今天又消沉下去了? 孩子的感受:你这么问我,无非是觉得我不该这样。我知道我很糟糕,好不好? 父母说的话:之前妈妈跟你聊得好好的,你也说要改变现状,怎么突然改变想法了? 孩子的感受:我是想改变。看着天亮了,我想躲在被窝;看到同学们嘻嘻哈哈的,我想回家;看到人家玩得乐融融的,我就觉得自己找不到能让我快乐的事。我也想改变,但我还是找不到…… 父母说的话:事情不发生也发生了,你的生活怎样都比很多人好,怎么不试着看好的一面? 孩子的感受:是,可你这么告诉我,也许你并不知道我曾经也很努力说服自己往好的那面去看;你说的道理我都懂,可是现在对我来说,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无力感……   亲子教育旅途温馨提示: 当孩子面临如此挑战时,为人父母者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无助。如果我们能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去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情绪反应,不仅能更准确地追溯问题的根源,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早日帮助孩子走出阴霾。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与理解中,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   以上内容由 爱庭老师 亲子达人 AiTeng ParentingCoach 撰写 *免责声明: 本文章不代表本社立场,文章仅用于分享心灵辅导的知识和教育目的。      

心灵辅导室 | 我开始快乐不起来了 Read More »

心灵辅导室 | 空心病

专栏:心灵辅导室 作者:爱庭老师   依据《东方日报》2024年市场调查机构“Electronics Hub”的统计指出,在一项使用电子萤幕的调查显示,马来西亚人民平均每日使用时间超过8小时,居全亚洲第二、全球第八。当您看到这个数据时,是否很快联想到现代孩子们机不离手的“中毒“现象? 再者,马来西亚《2023年全国健康和发病率调查报告》显示国内15岁以上患忧郁症人数已经翻倍到100万名,而每6名儿童当中就有1名正面对心理健康的问题。这两年,我个人深深感受到数据上升的危机感,同时我也接到越来越多儿童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个案。问题年轻化了,也意味着患上空心病的孩子们有增无减。 按照常年的观察,发现与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孩子还有生活没有正面精神寄托的孩子们,最容易把手机和互联网当成“出口”。从神经科学角度而言,孩子们的大脑功能在18岁以前还没100%发展。其中的真相是,人类的大脑的发育时间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长久。联合国基金会的青少年发展专家 —德瓦旭希·杜塔(Devashish Dutta)解释大脑负责情绪的部分在儿童12岁左右会抵达发育的峰值,而大概在孩子们18岁该部分才发育完整;另一个负责理性思考的重要部分——大脑前额叶皮质,大概在青少年17岁时发育到一个巅峰,之后大脑会以缓慢状态持续发育一直到孩子25岁方完全成熟。这很好地解释青少年的态度问题与环境有着不可切分的直接关系。 【一、觉察】 首先,我们来认清一个事实。手机本身是一个没有温度的工具,但却可以牢牢牵制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呢?这些年,我发现只要孩子们长期面对生活中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没什么精神寄托的孩子们最需要另一个“情绪出口”。生活里问题迟迟无法化解,诱使孩子越不想回到现实。 【二、反思】 我们无法催熟大脑提早发育完整。那么我们必须对儿童在最初的18年成长旅途扛上一定的责任: 孩子人生初期价值观的建立主要源自于家庭。 孩子们学习做人做事的旅途中肯定会犯错,能快速从错误中成长的孩子取决于亲子亲密度。 父母带着孩子们处理问题的过程,十之八九为不欢愉的,促使孩子更加地负面。 【三、家长的及时止损及方针调整】 不再因为孩子一碰手机、一上网就碎碎念的,该做法完全没有效果。 父母必须找出孩子喜欢上网或社交媒体的主要目的。很多孩子依赖上网满足自己在现实生的缺失感,常见的包括: 自信、归属感和认可。积极上网打游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回溯您和孩子的关系开始走下坡的时间点。如果越久就代表问题已经积累越久,你们过去和好的关系其实在那个时候已经停顿了。之后的日子因为越多的争吵,孩子对父母则越来越不满,孩子越抗拒父母的劝说或教导。如果孩子的问题迟迟无法化解,建议家长及时找专业人士帮助。 亲子教育旅途温馨提示: 我遇过太多的家长习惯从表面问题(例如:拖延、散漫、机不离手、爱反驳等)直接纠正或指责孩子,潜意识里希望孩子能快点知错并改正过来。其实这方法大错特错里因为我们必须先从多方位视角解读问题里的深层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以上内容由撰写 爱庭老师 亲子达人 AiTeng ParentingCoach 撰稿 *免责声明: 此文章不能代表任何形式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它仅用于分享亲子沟通知识和亲子教育目的。

心灵辅导室 | 空心病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