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心理学 | “稳住现状”看似安全,实则危险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企业问诊时,来者诉说市场竞争激烈,旧有方式难以突破,业务拓展缓慢,而每月固定开销则令人喘不过气。尽管我们厘清了业务本质、交换了市场实况、提出建议,对方却仍执意维持现状,仿佛只要不动,就能避免风险。然而现实商业环境并不宽容,不是你不动,敌就不动;而是,你不动,敌动得更快。 这句话乍看似兵法误用,其实恰恰道出了当代企业心理的核心病灶:迷信稳定,误判节奏。现实从不等人,犹豫就是你的最大破绽。你以为是在稳,其实是在慢性倒退。 在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稳住现状”、“按部就班”成了企业主常挂在嘴边的安慰剂。殊不知,维持现状,是最危险的商业幻想。这类措辞在动荡时代尤其动听,管理者以为“稳住”是一种战略,但“稳住”,可能是他说过最危险的一句话。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类天生渴望“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这种需求会导致我们高估现状的稳定性,而低估外部变化的速度与影响力。 这正是商业心理学中著名的现状偏差(status quo bias),也是企业最容易误判的心理陷阱。研究指出,即便现有状态已不再理想,人们仍会因害怕损失与不确定性,选择维持现状。这种偏差在企业决策中更为严重,因为牵涉的不只是个人选择,还有企业结构、内部权力、路线依赖等复杂因素。 问题在于,外部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的不动而静止,市场变化不会等你开完最后一场会。 最大的“敌人”不是外部竞争者,而是你企业对改变的犹豫。如今是信息爆炸、技术跃进、消费者习惯持续变化的时代,“敌动得更快”不再是比喻,而是现实。你以为的对手,可能不是行业巨头,而是隔壁刚创业的团队——他们没有包袱、没有惯性,甚至连“战略”都没有,但他们拥有你早已遗忘的东西——行动的勇气与试错的速度,他们凭着一股“先干起来再说”的冲劲,避开你的慢动作窗口,抢下市场先机。 许多企业管理者则陷入一种“聪明的迟钝”:他们懂分析、会做预测,擅长精算风险,却始终停在“等一等、再看看”的节点上。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可以部分归因于选择悖论(paradox of choice)与行动-反思循环滞后(delayed action-reflection loop),也就是说,当选项越多,行动的代价与犹豫就越高,而过度思考又拖延了应变的时机。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企业心理学强调“认知敏捷”(cognitive agility)的重要性。认知敏捷并非只是“反应快”,而是企业和个体能否在高度不确定性下,快速调整心智模型、重构策略,并敢于放弃昨日的成功。这是一种心理灵活性与战略弹性的融合,是现代企业能否走出泥淖的关键所在。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冲动冒进。真正高水平的企业,并非盲目出击,而是擅长承担“可控冒险”(calculated risk):在评估可能性与可承受范围之后,快速行动、迅速迭代。这正是认知敏捷的体现,即在不确定中,能否快速修正认知、放下旧包袱、果敢试错。 可控风险,并非是“完全安全”,而是“能负责任地承受可能损失,并以行动换取学习的空间”。相比之下,“维持现状”的代价,比你想象的大得多,因为不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你以为没人在追,其实人家早从你盲区闪电超车。真正聪明的企业,从不等敌先动。他们是自己的“对手”——不断挑战旧系统、拆除舒适区、主动制造新局、重塑游戏规则。 该动的时候,就别稳稳坐着。动起来,拆解“维持现状”的心理陷阱,放弃对长期稳定的幻想,才是你走得更稳的第一步。所以,下次当你听见“我们还是先稳住”时,不妨反问一句:你想稳住的,是旧世界的荣景,还是你对风险的恐惧?真正的“稳”,从来不是原地不动,而是带着计算后的勇气,主动迎向改变。
企业心理学 | “稳住现状”看似安全,实则危险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