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转载

UNIQLO创办人柳井正:从一家店开到2000家,创业者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马云说:我最佩服两位企业家,一位是卖咖啡的,把自己卖成了星巴克,还有一位是卖衣服的柳井正。 柳井正是谁?UNIQLO创办人,还当过日本首富。很厉害吧!可是,年轻时的柳井正却并不厉害,也没有超越同龄人。 他不爱学习,每天都沉迷于打麻将和玩游戏之中,毕业后在东京只工作了9个月。后来回老家娶老婆、继承家业。家产也不多,就一家小服装店,只有6名员工,结果没搞多久员工走得只剩下一个人。人生相当失败。 这事对柳井正打击很大,他决定发奋图强,不能让别人看笑话,不能让父亲丢脸。于是柳井正开始学习和实践经营之道。他认为只要愿意面对困难,不断学习和改正,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后来,柳井正创立了UNIQLO,从一家店做到全球近2000家店,年销售额近2万亿日元。他靠着自己努力,一步步实现人生完美逆袭。 柳井正将他的经营和管理经验写在了这本《经营者养成笔记》中,全是以UNIQLO的运营经验总结而成的精华。 何为经营者? 柳井正认为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应该是经营者,上到创办人、老板,下到各层管理、店长都是经营者。他对经营者的定义是——一切为了取得成果而不断努力的人。一家优秀的公司,必须是由多位优秀的经营者组成。所以书中的经验是值得任何创业者、想创业的人、职业中人都能学的。 小编根据本书知识,总结出8条成为成功人士必备的能力,能让普通创业者能学能用的。 妨碍发展最大的敌人就是「常识」 「摇粒绒就应该用在登山服和户外服上,而只有炎热的夏天才应该卖雪糕……。」当我们在一个行业、一个公司里待太久,就会把现有的状态当成常识,而我们的思维也将被这些条条框框限制。规则原本是没有的,只是我们为了自身方便而划分的,所以这种规则往往没有考虑顾客。 柳井正认为:「行业是过去,顾客是未来,不要过分关注竞争对手,则要全心全意地以顾客为中心展开经营。」 7-11打破「夏天卖冰淇淋,冬天卖关东煮」的常识,反季节销售,结果卖得非常好,其他便利店也都纷纷效仿。如今夏天卖关东煮,冬天卖冰淇淋已经成了便利店行业的新常识。而UNIQLO则是打破「HEATTECH这类商品应该在体育用品店销售」的常识,将其引用日常服装中,并增加了抗菌功能、速干功能、保温功能,结果HEATTECH卖得非常好,2005年就卖了450万件。 2010年HEATTECH的销量达到8000万件。   一件事决定做就必须做到底,即使风险很高 一旦我们选择冒风险,最不该犯的错误就是,「冒着风险进行新的尝试,舍弃了眼前的利益,结果新的尝试却半途而废,无果而终」。 这样一来,不仅是短期利益,为进行新的尝试而投入的成本以及未来的利润都将成为泡影。因此,一旦决定冒风险,就必须全力以赴,勇往直前,直到取得成果。这是很重要的经营之道。对于经营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不向挫折低头,不因一两次的失败而气馁。一旦放弃,一旦我们的努力半途而废,我们就将一无所有。 只有学以致用,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对经营者来说,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运用学到的知识和资讯, 「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思考」,并且要「勇于尝试」。如果做不到这两点,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经营者不是学者,学者可以为累积知识而学习,但是经营者这样学没有意义。有些人看书时只是发出「原来还有这样的想法!」、「这想法也不错呀!」等感慨后就把书阖上,这种阅读方式是不可取的。正确的阅读方法是——以与书对话的方式进行阅读,比如可以经常问自己一些这样的问题: 这里所写的内容,如果是我会怎么考虑 我们公司符合哪种情况呢? 在我们公司可以怎么去做呢? 不仅仅是看书,听课、听别人的演讲、参观等等都应该是这种态度。 能成功多半是习惯问题,并非能力问题 开一家公司也好,开一家店也好,都面临着很繁杂的事情。比如能否保持仓库整洁,创建便于找到商品、易于工作的环境;商品是否陈列整齐美观,便于顾客选购;要注意商品不要标错价格;要注意观察货架上的商品,去除滞销的,换上畅销的,并且为了确保更换顺利而创立一套系统;要让店员精神饱满,乐观开朗地接待顾客;要妥善处理好顾客投诉,避免负面影响……。 这些细节,单个来看并不难,只要遵照各项工作的原理,每天认真地做好,出现问题就立刻解决,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需要多费力的事。只要都能做好,那离成功就不远了,但难的是培养出习惯。 只有成为习惯,坚持不懈才不会觉得累。很多人会惊叹,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做到每天都读两小时的书,自己尝试一段时间就放弃了。不是他们有多强的毅力,而是他们已经习惯了,习惯就不觉得累。养成正确的习惯,达成正向回圈之后,离成功就不远了。 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很好,重要的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直到成为一种习惯。 当机立断,立刻执行 同样取得5000万用户量,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只用了13年,而互联网用了4年,Facebook仅用了2年……。这说明世界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慢了,上个月能用的想法,下个月可能就不适用了。 因为速度对经营来说非常重要。在一个巨大的机会面前,只有以比别人公司更快的速度,提供世界公认的真正优秀的产品,才能占据市场。这是速度的第一层意思—迅速抢占先机。另一层意思是快速完成工作,当机立断,立刻执行。拖延是生产力最大的敌人,拖着拖着不但错过时机,自己也没激情了,不想再做下去。 不怕失误,错了只要还有时间就能回血再干,错过了时机,花再多时间想的创意也不值钱。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长,只有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才能成为成功的人。 坚持「成果」,而不是执着于计画 做计画,做准备很重要,但是一旦进入实施阶段,就应该坚持计画中设定的成果或者是目标。很多时候,我们花大把的时间去做计画,做完之后总希望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这是错误的。因为市场环境变化很快,也许你的计画做得很好,但是不适用,最终按计划也无法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值得我们执着追求的只有最终的成果,其他都不是。 公司是顾客的,赚钱只是顺道 首先要问一个问题:公司是谁的? 老板的?不对。公司是顾客的。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为顾客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为顾客解决难题。无论是开一家餐馆,帮顾客解决吃饭的问题,还是做经营者,帮顾客解决买东西的问题,目的都是为了顾客。 创业都是为了追求利益,通俗的就是赚钱,但只知道赚钱的企业活不长久。 如果公司只关注钱,而非顾客的幸福,最终一定会表现在商品或服务上。顾客会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绝不可能蒙过去。久而久之,顾客就会远离你而去。而那些为顾客考虑,有使命感的企业,即使是产品卖得贵,都能很畅销。   经营就是与矛盾做斗争 举个简单的例子,想要做出好产品就需要花更多的成本。但是,如果把这些成本加到商品的价格里去,消费者肯定是不满意的,他们就会流失。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要降低成本。 这两者明显是矛盾的,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做不到。 这个答案是普通人都能想得到的,但作为经营者,作为专业人士,不能仅仅是想到,做不到就放弃。那样的话,与一般人有什么区别。一流的经营者,绝对不会一上来就说做不到。他们会说:「好的,我们试试看。」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问题。 说到底,一个合格的经营者就是要不断与自己做斗争,克服人性的弱点,战胜了自己,才能战胜对手。 创业者 2019-12-10 :  https://www.cyzone.cn/article/567381.html

UNIQLO创办人柳井正:从一家店开到2000家,创业者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Read More »

30岁了,想转行会太迟吗?职场专家:当你犹豫时,先问自己这2个问题

读心理系,想做人资,毕业后5年却在另一个行业,虽然间接相关,却不是直接相关。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会设有人资部门,通常是大企业,而现在大企业用人,都要硕士学历,像是人资部,会比较偏爱人资研究所毕业的求职者。这个学历,是第一个必备的标签。 最近一名年轻人想换工作,可是履历丢出去,一直无消无息。今年29岁,面对旋即而来的三十而立,充满焦虑不安,于是来找我做职涯咨询。我一看他的履历,马上明白他卡在哪里﹑不获得企业青睐的原因。 他读心理系,想做人资,毕业后5年却在另一个行业,虽然间接相关,却不是直接相关。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会设有人资部门,通常是大企业,而现在大企业用人,都要硕士学历,像是人资部,会比较偏爱人资研究所毕业的求职者。这个学历,是第一个必备的标签。 如果不具人资所学历,至少过去的工作经历是在人资部门任职,熟悉企业的选育用留等各个环节与工具。假使连这个第二项标签都不具备,就必须是学校刚毕业未久,具备年龄上的优势,但是到了30岁,还没进过这个领域,的确会有些困难。 你要依靠的不是机会,而是幸运 不过也有特例,我在教授的斜杠进阶班有位学生,5年前进到企业做人资之前,换过不少工作,像是在旅行社做OP,还开过舶来品店2年﹑做占星师1年…直到40岁,一个因缘际会,加上他很会表达﹑为人热心,被破格录用,月薪5万多元。可是这种例子不足为恃,因为靠的是「机会」,而机会是别人给的,最不可靠,无法预测与仰赖,最终仍然要靠自己才行。 人的一生,有三大决定关键,依序为命运﹑机会﹑幸运,各指的是: 命运:天生下来就决定的,比如家庭﹑父母﹑手足﹑美丑﹑智商等,这是个人无法控制的部分,没法改变,只能改善。 机会:需要当下透过行动来掌握,像是买一张彩券﹑投资一档股票等,但是只能部分控制,无法百分之百掌握,其中运气的成分极大。 幸运:可以透过长时间耕耘而不断加强中,比如工作﹑理财等。虽说好运与坏运各五五波,但是在经过努力之后,好运的机率会逐渐提高,慢慢的就变成一个充满幸运的人﹑令人羡慕的上帝宠儿。 还好,不论找工作﹑或做工作,都属于「幸运」的范围,这是一个莫大的好消息,可以靠自己去调整与改变,渐渐握有主导权。接下来,你最想知道的,莫过于究竟要做哪些事,才能越来越靠近幸运﹖我的答案是…贴标签! 标签越多,求职路上越幸运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根据你要达到的目标,把需要的条件准备妥当。像是想到大企业做人资,不妨上网查看企业都列了哪些求才条件﹑有哪些相关的讨论,并向大企业的员工侧面打听,了解必须要具备的「标签」有哪些,学历标签如人资所硕士﹑心理系所,技能标签如证照,工作经历标签如人资经验。所以,标签有两个特性: 1.越相关,加权越高! 2.越多个,总分越高! 有些人之所以在求职上看起来比较幸运,是因为他们在之前把所有的相关标签一一准备好,贴在胸前,企业一眼就能辨识他们的存在与能力,机会的弹珠便会向他们倾斜,一而再,再而三,别人就会以为这些人是天之骄子﹑格外幸运。其实,他们的幸运是靠自己创造与累积,并没有比较走运。 再来看本文的男主角,在刚毕业时,他有想到考人资所,可是考虑过多﹑犹豫再三,比如他会想台湾的人资所没几间,而他不是本科系,不容易考上,于是放弃没去考,这样过了5年。不过除非有特殊的机遇,有企业愿意当他是25岁,从人资最初阶做起,而他本身也蹲得下去,就有机会进到人资领域。 假设此路不通,还有没有别的路子?有啊,他也想过读心理咨商所3年,考上心理咨商师!可是打听的结果,发现心理咨商师的月收不稳也不高,也就不了了之。现在30岁,就算顺利毕业之后拿到执照,也叫34岁,是一个令人心惊胆跳的「高龄」!这是他踟蹰不前的原因。说着说着,他突然沮丧地说:「一切都晚了,都来不及了!」 没有「早知道」,只有「早去做」 他对时间的焦虑,可想而知。问30岁的人,几岁算老﹖他们会说35岁!可是如果换成从35岁回头看30岁,情形就大不相同!我们大多数人回头看年轻时,是不是都有些抱憾? 都会说:「早知道,我那时候应该去学…今天就不是这个样子!」、「早知道,当时我应该改变的,今天就不止如此!」 所以,现在是那个「早知道」的年龄,而千金难买早知道,不是吗?假使他现在啥都不改变,到了35岁时,会捶胸踱足地说:「早知道,30岁我应该发了狠,放下一切去读人资所」,或是「早知道,30岁我应该别想那么多,去读咨商所」,这么一来,在35岁时,至少有一个标签让他能够接近想做的工作。 时间一直在流逝中,现在你嫌时间太晚﹑害怕来不及,5年后你会更害怕来不及。还不如换个心情,站到35岁这个时间点,回头看自己的30岁说: 「还好,当初我做了这个改变,今天才来得及能够有这个机会。」 贴标签需要付出时间与心力,也可能失败,但是如果凡事都因为事先无法确定100%成功,就放弃不做,最终只有一个结果:失败!以及必须面对因为时间流逝,生涯越来越高的风险。所以做好求职条件的准备,只有「早去做」,没有「早知道」。当你在犹豫要不要去做的时候,不妨问2个问题: 如果现在我去做,3年后会怎样? 如果现在我不去做,3年后会怎样? 答案马上浮现,有做就有机会成功,没做就是注定失败,那么还犹豫什么?就去做啊!做任何对的事,不嫌晚,就会永远来得及。而之所以来不及,是因为从未开始去做。 《今周刊》作者简介_洪雪珍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7/post/201909200018/?utm_source=popin

30岁了,想转行会太迟吗?职场专家:当你犹豫时,先问自己这2个问题 Read More »

Google 多位高管出走,原因竟是官僚主义?当组织变大,3 招预防决策慢半拍

「他人很好。」对一位领导者来说,是赞美还是暗示着缺点?放到 Google 执行长桑德尔‧皮蔡(Sundar Pichai)身上,可能更偏向后者。自 2015 年接手执行长以来,皮蔡一直以温和、高情商、注重合作著称,在他带领下 Alphabet 市值翻了 3 倍,员工人数更成长到 14 万人,Google 在大众眼中仍然是影响力极高的企业。   不同于 Facebook 创办人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或特斯拉(Tesla)创办人伊隆‧马斯克(Elon Musk)经常现身于镁光灯前或社群上,作风低调的皮蔡替科技业老板的形象,树立了另一种典范。然而 Google 近期面临多位高阶经理人的离职,却意外将原因指向了这样的特质。   拒绝冲突、决策缓慢,皮蔡遭质疑「过度小心」 2013 年被 Google 收购的地图服务商 Waze 前任 CEO 诺亚姆·巴尔丁(Noam Bardin)于今年 2 月离开,并在其部落格中直接写道:「有许多人一直问我为什么要离开,其实我更想问的是,为什么我会待这么久?」另外有 15 位不愿具名的离职或现任经理人,告诉《纽约时报》,Google 正在经历大型企业经常踩进的陷阱:   决策缓慢、官僚主义,以及过度维护自身形象,而这些问题与皮蔡的管理风格脱不了勾。 首先,皮蔡温和、不喜冲突的处事之道,充分反映在他的决策中。 《华尔街日报》提到两名前任员工的证词,当时皮蔡升迁为管理 Android 的第一人,却不断削磨员工和团队企图心。因为担心会引发内部冲突,他否决让 Android 成为 Google 主导地位的计画,回头来看这可能导致了 Google 产品之间关系薄弱或没有系统,例如同时拥有 Meet、Chat、Duo 等功能类似、互相竞争的产品。   部分高阶经理人则提到,Google 在关键业务方面,经常无法迅速采取行动,原因就是皮蔡总是反覆考虑决策、拖延行动,甚至让人感觉他的谨慎,最后都是达成「不」的决定。除此之外,就连人事方面,他也经常会被认为过于小心。  

Google 多位高管出走,原因竟是官僚主义?当组织变大,3 招预防决策慢半拍 Read More »

「1 分钟自我介绍」其实很少人有耐心听完!想快速建立好印象,18 秒就够

进入任何新场合,当对方要你自我介绍,就是靠第一印象决胜负的关键。 你想被忽略还是被记住? 用「5秒自我介绍」吸睛,补充「18秒自我介绍」,留下好印象。 开场白只需 5 秒:用一句话建立第一印象「5 秒自我介绍」适合用来开场白。 此外,社交活动人数众多时,主持人可能会要求「请用一句话来介绍自己」,这时候,「5 秒自我介绍」就能派上用场。 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场合也会用到「5 秒自我介绍」,那就是「请别人转介的时候」。 毕竟,我们光要介绍自己就想破头了,遑论要简单扼要地介绍别人。该怎么请别人转介自己呢?重点在哪? 善用「5 秒自我介绍」,就能精确掌控。请将下列 5 种自我介绍类型,套用「5 秒自我介绍」做练习。 1.利益型自我介绍 我叫(姓名),从事将 A(现状)变成 B(未来)的工作(职业)。 2.愿景型自我介绍 我叫(姓名),我的目标(梦想、志向)是创造 B(未来)。 3.成果发表型自我介绍 我叫(姓名),(我的实际贡献)。 4.资讯型自我介绍 我叫(姓名),(兴趣、故乡等)。 5.示弱型自我介绍 我叫(姓名),(弱点)。 不要忘记,「自我介绍要连接未来」。你可以谈自己的未来发展,也可以给予对方关于未来的想像。 ①、② 是在谈论自己的未来; ③、④、⑤ 则是给予他人对于未来的想像。 1 分钟太长,其实 18 秒就能讲完重点 用一句话自我介绍,虽然能立刻引人注目,但不容易取信于人。为了进一步赢得信任,我们要对「5 秒自我介绍」做补充说明。 听到「18 秒」这个数字,你觉得是长是短? 或者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我在主办「日本第一午餐会」的时候,也趁机询问过参加者对于 18 秒的想法,大部分的人都说「感觉很短」。可是,请回想一下电视广告,几乎所有广告都在 15 秒以内结束。 我们听到「请用 1 分钟介绍自己」的时候,很容易觉得要把时间运用得刚刚好,但实际上别人不见得有耐心听完。 请站在聆听者的角度想一想。在十多人初次见面的活动上,假设每个人都要花 1 分钟自我介绍,或许一开始还能兴致勃勃地听完

「1 分钟自我介绍」其实很少人有耐心听完!想快速建立好印象,18 秒就够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求职失利又创业失败 靠这招翻身成硅谷工程师

引言:硅谷工程师谢宗廷生科系毕业并退伍后,历经求职失利、创业失败的窘境,越挫越勇转职写程式,顺利取得海外工作。没有留学经历,也不是超级菁英的他,将自己的海外求职经验整理成“LIST原则”,并写成《普通人的海外求职指南》一书,提供所有准备留学或出国工作的学生及职场新鲜人,或者没有留学或国外成长背景,但想开展海外职涯的上班族,一个能够按图索骥的机会。 第一次出国旅行的时候人总是会特别紧张:钱带得够不够、行程应该怎么安排、应该要准备什么文件过海关、衣服是否足够、保暖,这些都能成为旅途中的困扰。有经验的旅人都会有自己的旅行清单,记录好这次出门要带的东西、准备的文件、行程等等。   事实上,出国工作也是一样的。一份好的出国工作检核表,可以帮助你在出国工作前准备好,不必到了梦想的国度才开始担心准备得不足,或者在当地承受“买贵”或“语言不通”的困境。   LIST 原则是下面这四个步骤的英文缩写:   Localize(融入当地):让自己像个当地人。 Internationalize(跨出国界):让自己被世界看见。 Strengthen(强化专业):建立国际通用的专业能力。 Test(不断测试):用免费的人力市场指标来检验自己。   这四个步骤并不是一条线性的过程,而是如附图一样的循环,将不断地在你每个国际职涯的选择点出现。如同精实创业的本质,最重要的是怎么加速这个循环的速度,让你用最小的成本,找到自己这个独特产品的PMF,并在你的职涯中持续实践,越变越强!   Localize(融入当地):让自己像个当地人 第一步必须要先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当地人。不是外型或口音上像个当地人,而是让雇主相信你是属于当地人力市场的人。如同前一节所提到,雇主也怕用错人,所以大部分的公司也都倾向先在当地找人,至少在最低程度上可以确保你是有合法工作权的,而且不会有语言障碍或是文化适应的问题,至于能力相关的问题可以在面试的流程中进行筛选。   反过来说,如果能让雇主知道你并不会有签证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能够直接使用当地可接受的语言进行沟通,就能够和其他当地的求职者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   一般最常见的方式是透过留学,取得毕业后延签的机会来解决签证问题,如美国的 OPT 和英国的 PSW,不过其实也有运用打工度假签证(英国、澳洲)或特殊的求职签证(德国、荷兰)来解决的办法,甚至有的国家请雇主直接发工作签证也相对容易(瑞典、日本、新加坡)。   至于语言要到什么程度才能“像个当地人”呢?关键其实是在“当地可接受”这件事。有的地区即使官方语言不是英文,你也可以只靠英文在当地工作,也有的地区其实口音非常多元,以台湾人普遍的英文程度是足以起步工作的。   Internationalize(跨出国界):让自己被世界看见 第二步则是让自己能够被世界看见。当然你直接堵在理想公司的门口也是能够被看见,但是更有可能是被警卫看见,然后将你拒于门外,而不是用人主管看见你,而且更糟的是:只会有一家公司看见你。   这隐含的意思是,即使你飞到当地也不见得有用,因为你的本质上是个来该国家游历的观光客,而不是在当地人力市场的人。   要进到当地人力市场,就必须要能够被负责招募的人搜寻得到,所以必须让自己的存在出现在对方会去搜寻的地方。你存在的证明就是履历,而对方会搜寻的管道除了求职网站之外,就是公司自己的人力资料库和 LinkedIn 了。   招募人搜寻人才的方式其实和我们使用 Google 进行搜寻是类似的,皆使用关键字来找目标,最常使用的关键字就是职称和职务所需的技能。换句话说,你必须要确保自己履历上列出的内容包含招募人会使用的关键字。   Strengthen(强化专业):建立国际通用的专业能力 第三步则是培养自己的实力,而且是跨国认可的专业能力。对方找到你之后,还得让对方相信你是值得被找来面试的,而在履历上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你过去的实绩和技能树。   之前曾提到,国际职涯不是一条直线,当你搜集了大量的职务说明后,应该也能归纳出自己和目标职缺的能力落差,而要填补这个落差就只能靠工作的积累和下班后的努力,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也正是你必须优先从职缺出发,再回头思考要培养哪些能力的原因。   不同工作的专业技能都可以透过这个方法来加强,而团队协作、沟通领导等软实力大抵而言则是全球适用的,不过除了工作上实际会用到的“职场力”之外,面试能力或者小时候老师常说的“考试技巧”,也是要能够顺利通过面试不可忽略的一环。   国际职场代表的就是和全世界的人一起竞争,你终究必须靠硬底子的实力来证明自己。   Test(不断测试):用免费的人力市场指标来检验自己 四步则是去测试自己。不像找国内工作,你可以以很低成本的方式进行面谈,在决定辞职挑战海外之前,你可以先进行简单的市场测试,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成功出现在国际人力市场上了,具体的检核点就是看看自己有没有办法人在台湾就获得面试邀约。   这边的检核重点不是是否能通过面试,而是是否能获得面试机会。如果你能够常态性地得到面试机会,那就代表你已经顺利进到目标地区的人力市场了。这时候也可以开始建立自己的梦幻职缺清单,主动投递履历到理想的公司。   实际面试的过程中,你也会不断搜集到当地同类型工作的面试热门考题,关键是尽可能从前一步的实验中取得大量面试机会,以战养战,慢慢优化自己的面试能力和需要加强的核心技能。

好文转载 | 求职失利又创业失败 靠这招翻身成硅谷工程师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打动买方的心 通常只是产品的一个新奇点

作者欧伦.克拉夫从数十年来提案、做简报的交易经验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人们非常讨厌被别人推销东西,尤其厌恶别人告诉他们该怎么想。你愈施压,他们的反弹就愈大。相反地,人们喜欢靠自己想出很棒的点子,即使那是你引导他们产生的想法。让别人在交易合约上签字的唯一方法,通常是让对方觉得,他比你聪明。 每位买方的风险容忍度(或是我所谓的“新奇偏好临界点”)略有不同。一旦你把买方逼得超出这个偏好临界点,焦虑、压力和一大堆问题就会涌现,然后他就会开始收手。   我的团队和我发现,当你介绍崭新的特点、吸引人的概念、狂野的点子和前瞻思维时,若要不超过那个新奇偏好临界点(如此一来才能吸引任何一个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应用“新奇点组块化”的技巧。也就是把你的交易中所有新奇和可能令人害怕的特点,全都归纳在同一个类别,然后告诉买方,你的交易和业界的其他交易没有两样,只有一个关键要素是新的。   重点在于,你要小心地掌控买方感受到的新奇与风险程度,因为买方几乎是用积分的概念来计算风险。如果你的交易里有许多未经验证的全新特点和概念,那么在买方眼中,这个交易的风险很高。几乎可以说,风险的大小一点也不重要,重点在于风险的数量。为了控制买方对风险的感知,你需要把新奇或令人害怕的特点全部列出来,接下来,设法把这些特点变成互相关联的同一类东西,它就变成了一个“组块”。然后你解释说,这个组块是你的交易和常态唯一的不同之处。   举例来说,微软的Word 是现今最广泛使用的文书处理软体。事实上,商业界最常用的十个句子,其中之一就是“我把Word 档传给你。”你找不到比Word 更普遍的文书处理软体。现在,假设你想让某个人从Word 改用Google Docs。   Google Docs 在许多方面和Word 不同。它存在网路浏览器上,所以你不需要下载或开启它。文件会存在你的Google 账号里,而不是电脑硬碟里。Google Docs 允许多人同时修改同一份文件,而Word 很难做到这点。然而,Google Docs 并没有被广泛使用,因为Google 把这个功能和另外十七个功能一起推广。假如他们把话题聚焦于一点:所有人可以使用同一个档案;效果将立刻显现。   要为Google Docs 写翻转脚本,你要先聚焦于它和Word 的相似之处。“嘿,Word 真的很棒。它是完美的电脑文书处理软体,我一点也不希望它有任何变动。萤幕最上方的尺标和工具列,使文字处理变得非常方便。而Google Docs 具备Word 的所有优点,文字编辑功能几乎和Word 一模一样。你可以储存、编辑、检查拼字、统计字数、加入注解,甚至追踪修订。”   当你建立了“Google Docs 的许多特点都和Word 相同”的印象之后,介绍新奇点组块就变得非常容易了:“不过,Google Docs 有个关键要素和Word 完全不同,那就是它使用云端界面。这代表文件在云端上,不同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透过网路浏览器同时存取这份文件。” 简言之,你把你概念里的所有新奇特点,结合成一个新奇点组块。然后向买方解释说,现况很棒,而且运作得很顺利,借此表示你知道他们并没有在寻找替代品。最后,你再说明你的概念有一个新奇之处,并让他们知道,这个新奇之处有什么优点,以及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使用它(所有人在云端共同完成专案,是新的常态)   大纪元:摘自《成交模式:启动植入想法流程,建立优势位阶,从日常谈判到高额募资,都能让对方主动说我要买》,天下杂志 https://www.epochtimes.com/gb/6/1/18/n1193673.htm/amp

好文转载 | 打动买方的心 通常只是产品的一个新奇点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有人想进公司、有人要远距办公!主管怎么带,才能维持团队效率?

如果公司实施远距办公,你很可能每天都接到类似的讯息: 「在吗?」 「这要问同事才知道,但他还没回我。」 「老板刚刚说的我不太清楚。」   以往大家都在办公室,很多问题只要「走过去说一声」就能搞定。当团队成员常不在同一空间,时不时就要传讯息确认事情。然而,每个人的工作排程愈来愈弹性,很有可能出现「时间差」、传讯无回应、不在公司等「找不到人」的状况。   对于主管来说,这是远距办公的一大痛点:耗费更多沟通成本。 《远距工作模式》指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领导者要训练员工的自主性与独立工作态度。   刻意降低沟通次数,别「有求必应」 刚开始远距工作时,由于不熟悉新的工作流程,又缺乏实体沟通的管道,结果往往是大量的 email 和讯息往返,让主管疲惫不堪。但讯息量只是表层现象。更深层的问题是,如果团队之间沟通太过频繁,或部属太常找你,或许意味着部属对主管的高度依赖,大小事都要问,没有自己判断的能力。   《远距工作这样做》建议,首先可以减少沟通次数做起,一天降到2次以下,而且不必立即沟通。主管必须引导部属,遇到问题时,先思考3件事,「你想得到什么答案?」「你需要马上知道答案吗?」「公司有没有资源可以帮助你?」确定问题的急迫性,才向外求援。   同时,因为讯息量暴增,所以也需要讨论沟通礼仪与方式,才能精确阐述问题,提高沟通效率。比方说,线上问对方「在吗?」听者可能心想「又来了、又要做什么」而心生排斥,不如直接把话说清楚,像是「在吗?我想跟你讨论某专案,15 分钟就好,如果不行,我下午 2 点才有空。」两者的区别在于,改善后的问法,一次完整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提供「封闭式选项」,使双方容易快速得到结论,掌控沟通时间。   提升沟通效率,比较像是「治标」,「治本」还需要主管透过授权,提高员工自主性。   《给主管的教科书》指出,交办任务时有几个要诀,首先是「自己示范做一次」,接着「让部属自己做一次」(中途不指点),最后再「检查、确认细节有没有错误」。重复流程之后,就可以把某件事情交给其他人来做。授权的优点是,员工知道什么事情可以自己做、哪些事情才需要讨论,团队整体的作业速度也会加快很多。   5W1H法则交代工作,尝试让员工「自己来」 《别用你知道的方式管员工》举例,美国电子游戏公司维尔福(Valve)就高度授权,新人加入公司之后,会在各个专案之间轮调,等到熟练以后,可以自行决定要参与哪一个专案,拥有高度自主权。好的文化,也带来好的成果,他们推出的游戏销售平台 Steam,如今占全球电玩销售的70%。   交办任务时,《当责主管就是要做这些事》指出,交办事项应从低风险的团队工作开始,并以 5W1H 的方式,告诉对方具体的工作方法,包括为什么交给你、你要做什么、怎么进行、何时要完成、多久要回报一次、遇到困难怎么办。当员工做得好时,不忘加以表扬。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拉维.加金德兰(Ravi Gajendran)曾说,主管可以每天调整员工需要交出的成果,把任务拆分成更小的单元,慢慢就可以放手让员工完成,这就是授权的概念。如此一来,即使团队处于四方,只要每个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一样能保持灵活与效率。

好文转载 | 有人想进公司、有人要远距办公!主管怎么带,才能维持团队效率? Read More »

不只在通勤范围内找人才!」Airbnb员工可自由选择工作地点,薪资不受影响

「我能理解办公室里没有人的焦虑,你怎么知道员工正在努力工作?」Airbnb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布莱恩・切斯基(Brian Chesky)在公开信中这样写道:「对我来说答案很简单:我相信你们。」   Airbnb于28日宣布,员工将可自由选择是否进行远端工作,也可以在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内自由搬家,薪酬将不受所在城市的影响。   对布莱恩・切斯基或Airbnb来说,永久的远端工作本来就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期间,Airbnb经历了上市、业务海啸下跌,再重新反弹。 2021年反倒是Airbnb历史上最好的一年,营收比疫情冲击前的2019年还多出25%。   「世界在这段期间内变得更加弹性,特别在于人们选择工作的地点。如果没有这么多人在Airbnb里工作,我们也不会恢复得这么快。」布莱恩・切斯基说。   根据Airbnb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下半年,有一半的预订天数超过一个礼拜、20%的预订天数超过一个月,大部分的旅行者/消费者是真正「住」在Airbnb里。   除了宣布全远端的新政策之外,布莱恩・切斯基也公布了细部的5项准则:   可以自由选择在办公室或在家里工作(除部分无法远端的工作类型) 可以在所在国家内自由搬迁,薪酬不会受到影响 可以在环游全球工作与旅游(每年最多90天) 将举办定期聚会(每季一次、一次一个礼拜;高层会更加频繁) 持续与高度协调的模式工作 还有一些其他的规则,像是公司将主要以美国太平洋标准时间为主、现阶段不支援跨国搬迁(由于税务等复杂性),以及以每年2大产品更新为主轴(5月、11月)工作。   「大多数的公司不会像我们这样做,主要原因是税务、工资与时区带来的复杂性,但我希望Airbnb可以成为一个范例,让其他公司也能提供同等的灵活性。」布莱恩・切斯基说,目前Airbnb在全球拥有6,000名员工,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员工位于美国。   「我们希望招募、留住世界上最好的人才,而不只是在办公室通勤范围内找人。」布莱恩・切斯基说,「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弹性,而弹性,唯有发生在你相信团队的成员时。」

不只在通勤范围内找人才!」Airbnb员工可自由选择工作地点,薪资不受影响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新手主管遇到老鸟摆架子怎么办? 4招超实用管理术让资深员工对你心服口服

我刚当上主管时,团队中有个成员,她不只资深,外貌也霸气十足。出外聚餐时,服务员会把帐单递给她,而不是我,因为她看起来比我更有老板的气势。有一次坐计程车时,我跟她谈论一个专案,因为不满意她的进度,语气中带着一点责难,计程车司机听到后,竟然赞美这个资深员工说:「妳脾气真好,属下这样跟妳講话,妳都不会生气。」然后对我说,要我多珍惜这种主管,搞得我们俩人莫名尴尬。 带领年纪轻的人,只要讲他们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们的兴趣多多连结,愿意沟通与真诚分享,投其所好,就不难使他们成为好伙伴或好战力。但是,年纪大的人不一样,(他们认为)他们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米饭还多,即便他们得向你报告,但不时还是会有意无意地显露出「你这家伙懂什么」的神情。 这些资深团队成员对主管造成的困扰,短则数月,长则数年;有人顺利摸索出一些方式,有人则受挫到再也不想担任主管的角色。因此,我整理出一些我与许多敬重的领导者访谈而来的有效经验,希望能提供一些灵感作为参考。 以下列出的方式不见得能套用在所有的情境与对象上,但至少可以分享一些以不同角度切入的方式,去思考主管与资深伙伴的互动关系,我称之为「资深成员互动矩阵」(为使读者方便阅读,以下论及的资深同事以「他」,代表他、她或他们)。 一、他有意愿坐你的位置,但没能力 如果他比你更有资格担任你的角色,那是轮不到你的,你之所以是他的主管,是有原因的。这样的资深同事,若是配合度高、开放度够,当你拿出实力来,让他看见、甚至学习,就有机会相安无事,因为他能真切感受到你与他在工作态度或专业技能上的差距。 但若遇到没能力、配合度差,老是把你当作假想敌的,我的建议是:「管得动就留,管不动就请走。」居心叵测的「地下」总经理,可能很会察言观色,运用小伎俩弄些风波;你不是不能,而是不该浪费过多时间去处理这样的干扰。你要书面化并量化他的具体任务与目标期待值,尽量就事论事,不需随着他的情绪或刁难起舞。 二、他有能力坐你的位置,但没意愿 这应该算是四象限中比较好沟通的一种人,他因为不同的职涯或人生考量,选择不担任你的职位。逻辑上来说,他明白你的职务所需承担的,大于他想付出的代价,因此能够舍弃相对应的光环与好处。 我的建议是:「打好关系。」有些人会大街骂人、小巷道歉,遇到事情进展不够满意,不管现场有谁,就忍不住破口大骂、不吐不快。之后情绪一过,觉得自己有点失控,就把资深同事叫来摸摸头,说声不好意思,以为这样就会雨过天晴、小事化无。 但是,你情绪化,难看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许多时候,我们忍不住说出口的话,是真的对事情推进有帮助、对于对方有帮助,抑或只是自己的情绪宣泄?别说资深同事,就算是年轻后辈,主管也该懂得拿捏分寸。为何团队成员就活该承受你的情绪化?不给人留余地,就是不为自己创造弹性。 三、他有能力也有意愿坐你的位置,但没机会 这种人要么让你上天堂,要么让你下地狱。他一定有让高层不够信任的原因,所以才由你来担任他的主管。不论他是否曾争取担任你的职位,都有可能在你接手后,有意无意地想掂掂你的斤两,因为他必须让自己服气,才过得了自己的情绪。他甚至可能拥有非正式的影响力,不必直接扛责任,却能够带动或扭转风向。 我的建议是:「示好,但不用讨好。」真诚且单刀直入地沟通,说你需要他的协助,他就会感受到你把他当一回事。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若他真的是聪明人,就会懂得与你一起跳探戈,在一进一退间,共创美好的舞步,成为你最得力的左右手。若他能谦虚或静下心来,下一次的升迁也必然有他的舞台。 进时进,该退时退 很多人问过我的领导理念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想成为像水一样的领导者。」 我认为领导就像盖房子,需要钢筋、水泥,才能把房子盖起来。这些素材的特质与功能都极为不同,也都有其难以跟其他素材相容的属性,但你就是需要所有材料才能盖出房子,而水也是使这些材料能紧密相连的元素。然而,当房子盖好,水一定得退,地板和墙壁才能真正干涸,钢筋、水泥与房子就能成就它们自己的空间。 我喜欢追求这种若有若无的存在,因为我清楚知道自己可以贡献或互补的部分,该进时进,该退时退。资深伙伴其实就是伙伴,懂得真诚尊重、以礼相待、互助成长,就能与之和平相处,共创一段精彩。   转载自513职场熊报:https://www.518.com.tw/article/1735

好文转载 | 新手主管遇到老鸟摆架子怎么办? 4招超实用管理术让资深员工对你心服口服 Read More »

IKEA创办人逝世 他如何17岁创业成为全球家具大亨?

IKEA创办人英格瓦·坎普拉(Ingvar Kamprad)于2018年过世,享寿91岁。他17岁创立的IKEA如今在全球49个国家拥有412家连锁店、整个集团雇用了19.4万员工。 图片取自IKEA官网: https://about.ikea.com/en/about-us/history-of-ikea/from-child-entrepreneur-to-ikea-founder 2017年,IKEA的产品型录已被翻译成32种语言,一年发行量逾2亿本。 《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表示,照发行量来看,IKEA产品型录的发行量和《圣经》、《哈利波特》一样热卖。甚至有外媒统计出每10个欧洲人就有一位是在IKEA的床上出生的,虽然未获IKEA证实,但足见其跨国影响力。 坎普拉曾在2006年名列《富比世》富豪榜第4名,虽然身为富豪,坎普拉却以节俭闻名。他开着1993年的旧富豪汽车,身上的衣服则来自跳蚤市场。 《卫报》(The Guardian)引述坎普拉的好友的评价:「他(坎普拉)非常谦虚,你根本看不出他这么有钱。」这位好友曾经拜访坎普拉的家,「整个家庭都没有豪车、名牌表,他的家人对这些都不感兴趣,而是把热情都投注在公司的经营上。」 坎普拉出生在瑞典南部农村,5岁就开始卖火柴给村民赚外快。小小年纪的坎普拉发现在斯德哥尔摩低价大量采购火柴回家,即使以便宜的价格少量卖给村民,依然有赚头。除了卖火柴,小坎普拉也把生意拓展到花朵种子、文具、杂货,11岁时他把存的钱买了打字机和脚踏车。 1943年,17岁的坎普拉因为成绩优异,爸爸送给他一小笔奖金,他没有用来花掉,而是用来创立IKEA。一开始,IKEA是以邮购方式销售文具、相框、丝袜等杂货,由于许多农夫以做家具为副业,坎普拉就把这些家具放进产品目录中,没想到生意越做越大,27岁时开设了第一间展示间让顾客可以实地体验挑选家具,成为现在IKEA的雏形。 从刚开始卖家具至今,IKEA都是走低价路线,而让IKEA闻名的「自行组装家具」模式,除了来自员工无意间的点子,也跟时代背景有关。在1950年代,瑞典步入剧烈的现代化,高达5万农厂关门,许多农家离开乡下住进公寓,IKEA推出第一个让顾客自己组装的桌子LÖVET ,不仅方便搬家,价格又比组装好的桌子更便宜,结果大受欢迎。   1956年,IKEA被瑞典的全国家具协会抵制,制造商和零售通路迫于压力和IKEA断绝合作关系,为了求生存,IKEA不得不自行设计家具、并转由波兰等东欧国家制造。结果危机变成转机,波兰制造让IKEA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加速海外扩张,IKEA自行设计的家具也因其简约风格成为卖点。   虽然IKEA在全球获得广大成功,坎普拉曾说,「没人像我一样经历过这么多失败。」除了生意上的颠簸,坎普拉本人也曾被指控为纳粹同路人、逃漏税。他人生大半辈子的都因酗酒所苦。 2013年,坎普拉卸任董事长,把事业交棒给儿子Matthias后,到隔年才宣称自己成功控制酒瘾。 今周刊 | 撰文 楊明方: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768/post/201801290034/  

IKEA创办人逝世 他如何17岁创业成为全球家具大亨?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