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转载

企业心理学 | 创意落地的心理密码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会议室里常常上演这样的场景:有人眼睛一亮,抛出一个天马行空的点子,大家先是“哇”一声,然后空气突然凝固。问题来了:谁来做?怎么做?要不要冒险?于是,这个点子就静静地躺在会议记录里,也许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创意的诞生,总是从“灵光一闪”开始,但要真正落地,却是一场心理学的马拉松。 谷歌曾推行过著名的“20%时间”,允许员工把工作时间的五分之一用在自己最感兴趣的创意上。这个制度催生了 Google News、AdSense 等代表性产品。背后真正起作用的,不只是聪明的点子,而是心理安全感的支撑、内在动机的驱动、认知的灵活转化、团队的相互激发,以及情绪的能量调控。创意能否从想法走到现实,正是这些心理机制在暗中发挥作用。 敢想:心理安全感的底气 再好的点子,也需要有人敢说出口。哈佛商学院教授Amy Edmondson提出的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理论指出,如果团队氛围让人担心被嘲笑或批评,创意会被扼杀在喉咙里。反之,如果环境鼓励尝试与犯错,大家才敢畅所欲言。很多创新企业把“允许失败”写进文化,不是因为喜欢失败,而是因为失败本身孕育了更多可能。 能做:动机的驱动力 光有灵感还不够,还得有人愿意去执行。心理学家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告诉我们:内在动机比外在奖励更能支撑长久行动。如果一个点子和个人价值观或团队使命产生共鸣,人们才会愿意花时间、耗心力,让它一步步走向现实。换句话说,最强的“燃料”,往往来自心里的那团火。 会做:认知转化的过程 创意从“想法”变成“计划”,需要大脑加工:拆解问题、评估风险、设计方案。如果信息太多、细节太复杂,人就容易卡住。认知心理学家John Sweller的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解释了这一点——复杂度过高会削弱执行力。很多企业会用“快速原型”或“最小可行产品(MVP)”的方式,把创意先做个小版本,验证可行性,再不断优化。这样,想法不会被复杂性拖垮,能先迈出第一步。 合做:团队的多样性与协调 创意落地不是独行侠的游戏。不同背景和思维风格的团队成员能提供更多角度,让方案更扎实。但多样性也带来分歧,如果没人协调,就可能陷入争论不休。领导者的关键作用,就是在多元中找到共识,把点子从“讨论”拉回到“行动”。 挺住:情绪与韧性的支撑 关键时刻,还得“挺住”。再完美的创意,在执行时都会遇到阻力:预算不够、市场冷淡、团队摩擦……心理韧性就是撑起团队的力量。心理学家Barbara Fredrickson的拓展-建构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告诉我们,积极情绪能拓展思维、提升创造力;而适度的压力或消极情绪,如果调控得当,也能转化为专注和动力。关键在于,不被情绪淹没,而是把它们用来推动行动。 创意的真正魅力 很多时候,光有“敢”还不够。敢想只是起点,还需要“能”的动机与“会”的方法。唯有三者兼备,创意才能真正落地。 下次当你听到“这个点子太天马行空了”时,不妨想一想:它或许并非不切实际,只是还缺少适合的心理土壤。每一个点子,都有三种可能: • 因积极情绪而 broaden-and-build,不断拓展思维并建构新的可能; • 成功bring ideas to life,把灵感变成具体成果; • 不得不go back to the drawing board,退回草图重新开始。 无论是哪一种,都比永远困在会议记录里、尘封无声要更有价值,也更接近创意真正的意义。 创意的差别往往不在聪明与否,而在所处的心理环境。Turning ideas into reality,不是口号;真正的创意,唯有落地,才算完整。

企业心理学 | 创意落地的心理密码 Read More »

律师信箱 | 认识家庭暴力 ~ “家”原不应是恐惧之地

专栏:律师信箱 作者:邝炯文律师 Jason Kong   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许多人认为待在家中是最安全的选择。但对一些人来说,家却成了最危险的地方——因为他们正面临家庭暴力。 什么是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以下简称“家暴”)的法律定义载于《1994年家庭暴力法令》(以下简称“《家暴法令》”)。根据《家暴法令》第2条的定义,家庭暴力包括以下行为: 蓄意或明知会让受害者感到身体伤害的恐惧,或试图造成这种恐惧; 通过明知会造成伤害的行为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伤害; 通过暴力或威胁强迫受害者从事性行为,或其他会造成身体伤害的行为; 强迫受害者做一些他们本有权拒绝的事; 非自愿地限制或监禁受害者; 蓄意破坏或毁坏财产,目的是为了造成受害者痛苦或烦扰。 以上只是部分条文内容,但可以看出,家暴的本质是对他人的控制,而非出于爱。更严重的是,很多人将家暴视为“家务事”,不予重视。 谁会成为受害者? 家庭暴力并不分性别、年龄或社会地位,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儿童或年长者,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经济状况或教育程度也不是保护伞——即使是高收入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同样可能经历家庭暴力。 此外,家庭暴力并不仅限于婚姻关系。在恋爱中的伴侣、同居关系,甚至是分手后的伴侣之间,也都可能发生暴力行为。换言之,家庭暴力是一种跨越背景与关系类型的问题,任何人都可能面临其威胁。 家暴为何发生? 造成家庭暴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社会性别不平等;财务压力或收入差距;歧视与社会污名。 防范与觉醒意识 及早识别危险信号:家庭暴力往往不是一开始就暴力,而是循序渐进地渗透。请留意下列危险信号: 伴侣过度查看你的手机或社交媒体 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或控制欲 要求你切断与家人、朋友的联系 恋爱初期表现得“完美无瑕”,但随后出现极端愤怒 这些行为常常被伪装成“关心”或“深爱”,但实际上可能是控制的开始。 社区的作用 邻居、朋友、亲属在帮助受害者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定期关心看起来情绪低落或被孤立的人 不带评判地提供倾听和帮助 介绍相关援助资源 不沉默,就是一种帮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打破沉默,消除耻感,让更多受害者敢于求助。 暴力的恶性循环 家暴往往并非从肢体暴力开始,而是伪装成爱的言语。例如,施暴者可能说:“我这是因为爱你”,以此为控制行为开脱。渐渐地,受害者被孤立,失去了与亲朋好友的联系。随后,施暴者会进一步限制受害者的自由,例如不准他们外出、工作,或做出任何个人决定。这种控制最终可能演变为情感虐待,甚至身体暴力。施暴者通常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反过来责怪受害者。若未及时干预,这种模式便会一再重复,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马来西亚曾有一宗引起公众关注的案件:Ahmad Azhar bin Othman(Awie)诉 Rozana binti Misbun(2021年)9 MLJ,案件揭露了家暴受害者在公众人物之间也同样存在。 如何保护自己:安全计划 你并不孤单,而且你拥有选择。若你身处在一段充满暴力的关系中,可以在安全的时机采取一些实际措施来保护自己。例如,当施暴者不在场时,尝试联系庇护所、求助热线或法律援助单位。同时,建议提前准备一个应急包,内含钥匙、衣物、重要文件、药物等必需品,以备紧急离开时使用。为保障自己的隐私,应定期清除浏览器历史纪录,并更换电子邮件密码,避免使用施暴者容易猜中的组合。如果你计划逃离,务必事先规划好安全的逃生路线及临时安身之处。此外,若你驾驶自己的车辆,也应关闭GPS定位功能(如适用),以防行踪被追踪。这些准备不仅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步,也为日后申请《1994年家庭暴力法令》下的保护令打下基础。 在完成上述基本准备后,接下来合情合理且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申请保护令。根据《家暴法令》,保护令能合法禁止施暴者联系、靠近或伤害你。一旦该令被违反,警方有权立即采取行动。根据你的情况,有不同类型的保护令,它们能在你重建生活过程中,提供至关重要的法律屏障。 为什么受害者不离开? 有些受害者会发展出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 一种心理反应机制,使他们开始同情甚至支持施暴者。这并不表示他们软弱,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让他们在极端环境中感到“安全”。 马来西亚《1994年家庭暴力法令》如何提供援助? 正如上文所述,受害者可以通过该法令申请以下保护令: 紧急保护令(EPO) – 在已发生或即将发生暴力时;

律师信箱 | 认识家庭暴力 ~ “家”原不应是恐惧之地 Read More »

Neil Sir 点评 | 移民 vs 大规模移民:增长还是分裂?

专栏:Neil Sir 点评 作者:Neil Foo 符策勤博士   没有人喜欢种族主义,但当移民规模过快、融合不足时,社会矛盾往往浮现。 1990年代我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三度亲历种族歧视。语言障碍、生活方式差异与财富悬殊,常使移民与本地居民产生摩擦。移民从来不仅是经济议题,更关乎归属与认同。 今天,从澳大利亚到欧洲,多国接连爆发反对大规模移民的游行。爱尔兰住房紧张、波兰文化争论、法国与德国的融合困境、澳大利亚的政治极化,都揭示了这一难题。 以澳大利亚为例,最大的移民群体来自印度与中国,其次是纽西兰与菲律宾。这一结构显示,澳洲的城市与社会生态,正被亚洲与太平洋的新移民浪潮深刻重塑。 我近期在墨尔本看到,新一波中国移民正在改变市中心:富裕学生住进豪华公寓,甚至穿着睡衣购物。这些看似随意的举动,却被部分本地人视为文化隔阂甚至挑衅。与此同时,悉尼与墨尔本机场的移民官员多已来自南亚或印度,说明移民不仅改变城市景观,更深刻影响公共机构生态。 更复杂的是,国际冲突也随移民流入。伦敦与悉尼街头的抗议,将中东、东欧与非洲的战争引入本土社会,点燃新的分裂。 这揭示了“政治正确的悖论”:政客明知移民政策需要平衡与限制,却因担心被指责为种族主义而避免公开辩论。 移民是全球常态,人们为教育、工作与机遇而迁徙,接收国也因此获得技能、文化与经济贡献。 大规模移民则不同,它往往集中且突然而至,超出社会承载能力,导致住房紧缩、公共服务承压、文化摩擦加剧,甚至把海外矛盾带入本土。 移民能促进多元共荣,大规模移民却可能撕裂社会。关键在于:如何以稳健的政策与智慧的治理,化解矛盾,实现真正的融合。

Neil Sir 点评 | 移民 vs 大规模移民:增长还是分裂? Read More »

企业心理学 | 别让品牌变成“旧爱”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你的品牌,是“旧爱”吗? 品牌?旧爱?这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真实心理学依据的联想。品牌亲密感(brand intimacy)和叙事心理学(narrative psychology)揭示了品牌与人际情感之间惊人的相似性。品牌像旧爱一样出现,有时令人温暖,有时令人意外,却总能在熟悉中带来连贯体验。 品牌亲密感不仅是偏好或使用习惯,更是一种深层情感连接——熟悉感、依赖感、自我认同的投射,与人际关系中的亲密感类似。叙事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通过故事理解自己与世界。回忆恋情时,我们整理情感经历;与品牌建立联系时,我们同样在构建属于自己的品牌故事:初次相遇的惊喜、难忘体验,甚至想念的瞬间。品牌成为替代亲密感的容器,人们不自觉地将品牌与人际情感联系起来。 在实际品牌策略中,这种心理机制带来微妙现象。许多品牌试图亲切出现,却制造尴尬的熟悉感,像多年未联系的旧爱突然冒出来,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生活用品品牌推出文案《原来你还在这啊》,配上多年前的经典产品和泛黄墙砖的老厨房,唤起怀旧情绪,传递一种“一直都在”的忠诚形象。这样的安排有可能引发不同反应:有人感动,浮现好像回到小时候阿嫲家的厨房;另一部分人却感到不适,像多年未联系的旧爱突然出现,试图用情怀换认同。 故事打动人,是因为它把过去与现在串联,让时间产生连贯感,使人感受到身份与经历的连续性。然而,当品牌停留在曾经叱咤风云,故事就像挂在墙上的肖像,存在,但不一定鲜活。当消费者回望曾经的品牌故事时,可能会想:你会与时并进吗?还是只想让我重温你曾经的辉煌? 品牌叙事的艺术在于恰到好处的亲密感。好的叙事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重逢,彼此依然能畅谈当年;不好的叙事则像突然闯入的陌生人,让人尴尬。真正打动人,是多年不见,你仍为我保留一个熟悉的角落。 一些品牌误以为亲切就是随时靠近你。文案像朋友圈发帖,广告像自拍,评论区频繁互动,看似热络,却缺乏真实情感。真实且一致的行为才能让品牌形象保持恒温,否则再努力,也不过是机械化般在演示品牌亲和力。 研究表明,人们对熟悉感有安全依赖,但过度熟悉可能引发反感或焦虑。频繁亲切打招呼若无实际价值支撑,就像朋友总发“你好吗”,却不真正陪伴。真正的亲切,不是被动出现,而是主动提供价值,让消费者感到你在我心里有位置。 想让《原来你还在这啊》成立,品牌需要回答三问: 1. 你为什么在这里? 2. 你是还存在,还是活得精彩? 3. 你为谁而存在/精彩? 消费者为现实付费,而非为过时的风光买单。如果故事只是自我感动,不解决当下需求,就是空洞叙情。品牌要从“我还在”走向“我们在一起”,靠的不仅仅是他日的情怀,而是现在共创的叙事空间。 实践中,品牌可考虑以下的落地方式: 1. 产品体验:在包装、功能或服务中延续熟悉感,同时结合现代需求。 2. 社交触点:广告或社交互动应有价值输出,而非频繁刷存在感。 3. 叙事更新:故事串联过去与现在,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与时俱进。 可靠而非唐突,熟悉又不尴尬,让品牌像老朋友般存在,而不是像旧爱突然出现般令人错愕。叙事心理学不仅是讲故事,更是心理与行为科学结合,让品牌记忆有迹可循、存在有意义。

企业心理学 | 别让品牌变成“旧爱” Read More »

员工管理 | 年纪从来都不是职场上的“罪”

专栏:员工管理 作者:刘楚雯 Jess Low   近来一直看到网上很多人抱怨说年过40,很难找工作,言词中不难发现有抱怨成份,觉得都是年龄的错。老实说,我懂那种无力感:履历写到很长、面试题来来去去都在问同样的东西、投出去像石沉大海。但把原因一股脑丢给“年龄”,既不公平,也帮不了我们走到下一步。 但是在我们这一行,也有很多40+、50+的人,照样被挖角,甚至薪水更高。这不是个例,而是我在一线长期看到的真实样本: 一些人越做越值钱,越到关键时刻越被点名; 另一些人卡在原地,越等越焦虑。差别从来不是谁的生日先到,而是谁的价值更清晰、节奏更跟得上。 为什么? 因为人家不是“资深员工”,而是资深不油腻、还能带团队、会用AI、执行力比年轻人还快的员工。 注意这几个关键词:不油腻(不端着、愿意学)、能带队(把经验拆成SOP和方法论)、会用AI(把重复交给工具,把精力留给判断与协作)、执行快(说到就做、用数字说话)。当你具备这些特质,40+ 反而是优势:你有场景感、有判断力、有抗压经验,只要再叠加新工具和新工作法,产出会更稳更快。 职场问题不是仅仅是年龄而已,而是你没有跟上现在的节奏,要知道招聘网站已经不是填完履历就等电话的年代了。今天的求职和合作,更像“用成果换机会”——你先拿得出一个可见的小结果、一个能落地的方案,对方自然愿意进一步谈。 如今的面试不再是看“你做过什么”,而是看“你能解决什么问题”的时代。 面试桌上最动听的,不再是“我参与过多少项目”,而是“这个问题我打过、怎么打、多久见效、如何量化”。把“经历叙述”升级成“问题—行动—结果”的故事,你的年纪就不再是包袱,而是可信度。 如果你年过40,但会用ChatGPT或其他AI工具、不用Excel改用Notion做报告的技能等,即便是40+,还是很有“市场”。别怕从小处开始:用 ChatGPT 起草周报与会议纪要、让 Notion 做看板与知识库、用 Canva 统一汇报版式——每周替换掉一个旧习惯,省下的时间就是你的竞争力。从“更会做事”走到“更会把事做成”,差的就是这一步。 如果你现在40岁还没工作,请不要先急着怪社会。并不是说社会毫无问题,而是我们先把能掌控的做好——你一旦把价值清晰化,机会出现的几率就会上升。与其花时间证明“我没有被时代抛下”,不如花时间证明“我能让你的指标动起来”。 大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愿意学新东西吗? 我敢不敢从熟悉的领域跳出来,去试试不同的工作模式吗?(像freelance、创业、培训) 我有没有认真研究过现在的招聘趋势?还是还停留在10年前的做法? 这三问很关键 愿意学,代表你不把年纪当护城河; 敢尝试,代表你还有肌肉愿意长; 研究趋势,代表你不是用旧地图找新路。 当这三件事一“对齐”,你的叙事就会从“要求被安排”变成“主动提出方案”。 如果年过40,还没有这些能力: 会操作基本AI工具(如ChatGPT、Canva、Notion) 能独立分析和汇报结果 能做跨领域沟通 能带人、教人,而不是等人指示 那么,不是HR不要你,是你还没准备好成为今天职场要的人。别气馁,这不是否定,而是清单:把清单一项项打勾,你会惊讶于反馈的变化。 先从最简单的开始: 把下次周会的汇报,改成“问题—行动—结果—下一步”的四格; 把手上的流程写成两页 SOP; 把一件重复小事交给工具自动化。 看得见的改进,就是最好的说服。 年龄从来只是个数字,“价值”才是王道。 价值是什么? 是让对方更快达成目标的能力,是把复杂变简单、把混乱变节奏的能力,是把过去经验转译成今天的结果的能力。很多时候,你不需要“更厉害的词”,你需要的是更清楚的例子:把某个指标从 A 提到 B,用了什么方法、花了多久、谁受益、哪一步能复制。 我们要做的,不是抗议年龄歧视,而是先问自己一句: “我现在的能力,值多少钱?值哪一家公司争着要?” 这句问话,直白也诚恳。你可以把它拆成三步来回答: 1)我最擅长解决哪类具体问题(库存、转化、交付周期、客户满意)?

员工管理 | 年纪从来都不是职场上的“罪” Read More »

企业方程式 | 理财四大支柱:从个人规划到资本布局

专栏:企业方程式 作者:程志彬 在理财的世界里,有一套经典且实用的框架: 四大理财支柱(Four Pillars of Financial Planning),分别是: #创造财富(Wealth Creation) #累积财富(Wealth Accumulation) #保障财富(Wealth Protection) #传承财富(Wealth Distribution) 这四个阶段构成了完整的财富管理路径,不仅适用于个人财务,也能套用于企业的资本操作。 一、#创造财富:从主动收入开始 财富的起点是“创造”,也就是我们通过劳动、创业或专业技能获取的主动收入。例如打工、开公司、提供服务等,都是用时间与精力换取金钱。 主动收入是理财的第一步,没有这个基础,其它支柱也无法展开。 二、#累积财富:让钱为你工作 当我们有了收入基础,下一步是累积财富。这通常透过投资实现,也就是所谓的被动收入。举例来说,购买房产收取租金、持有股票获得股息、基金增值等,都是让资产自行产生收益的方式。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资产配置与长期思维,让资本自动运转。 三、#保障财富:抵御未知风险 财富累积得再多,也可能因一场意外而快速流失。因此,“保障财富”显得至关重要。 对个人来说,常见的保障工具包括: 医疗保险与医药卡 人寿与重大疾病保险 这些保障可以在关键时刻避免家庭陷入财务危机。它的本质,是通过保险机制把风险转嫁出去,确保财富成果不轻易被侵蚀。 四、#传承财富:延续爱与责任 我们辛苦积累的财富,最终希望能惠及所爱之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提前设计财富传承机制,例如: #遗嘱(Will) #信托(Trust) #家族基金与税务规划 透过这些制度,可以确保资产安全、分配合理,避免纠纷,同时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局限。 这套框架不仅适用于个人,也能有效应用于企业,尤其是已上市或准备上市的公司。企业同样面临创造、累积、保障与传承的问题。 以下我将解说企业如何运用这四大支柱: 企业的“创造财富”:持续经营与上市 企业通过产品、服务与商业模式来获取营收,是其“主动收入”的来源。而企业上市,则是一个放大财富创造的平台。虽然公司上市后有更多资源与投资者支持,但仍需管理层继续运营与监督。 企业的“累积财富”:并购与资本运作 上市公司通常会透过并购、投资等方式扩展版图,达成更大的财务收益。这类“钱生钱”的策略,与个人投资异曲同工,是企业版的“被动收入”。 企业的“保障财富”:商业保险与制度防线 企业风险更复杂,因此需要更全面的保障措施,例如: 关键人保险(Keyman Insurance):保障领导层发生事故时企业可获赔偿 产品责任险:应对产品问题引发的法律责任 银行贷款去担保化:上市后老板个人不再需要为公司贷款作担保,间接保护其私人资产 企业的“传承财富”:治理机制与家族信托 企业主同样需要规划财富传承,以确保企业永续经营。透过设立家族信托、安排股权结构与制定接班计划,企业可避免因继承问题导致经营断层,保障企业与家族的长远利益。 无论是作为普通上班族,或是企业老板,“四大理财支柱”都是构建长期财富与保障未来的核心框架, 也兼顾了个人与企业未来。个人靠它实现财务自由,企业凭它构建资本格局与家族传承。 掌握这四个方向,理财就有章法,企业也能走得更稳更远。

企业方程式 | 理财四大支柱:从个人规划到资本布局 Read More »

律师信箱 | 网络霸凌 Cyberbullying

专栏:律师信箱 作者:邝炯文律师 Jason Kong   平台(如 Facebook、Instagram、TikTok,以及 WhatsApp 和 Telegram 等)的普及,利用网络骚扰、恐吓、勒索或诽谤他人的机会显著增加。虽然在线交流有助于社交、教育和信息共享,但也为有害行为提供了渠道,这些行为可能带来严重的情感、名誉和法律后果。在马来西亚,受害人可通过多种途径寻求救济与保护,包括即时应对措施和长期法律手段。 网络霸凌是指利用数字通信工具骚扰、威胁、羞辱或传播针对某人的虚假信息。其形式多样,包括侮辱、发送冒犯性信息、未经同意分享私人照片,或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深度伪造)冒充他人、散布虚假内容等。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焦虑、抑郁、失业和社会隔离。严重时,受害人可能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或产生自残、自杀倾向,凸显了预防、法律干预和社会支持的紧迫性。 马来西亚通过多部法律应对网络霸凌。其中最主要的是《1998 年通讯与多媒体法》(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Act 1998),第 233 条规定,不当使用网络设施传送冒犯性或威胁性内容属刑事犯罪。2025 年修正案扩大了违法范围,包括传送粗俗冒犯、淫秽、不雅、虚假或具有威胁性的内容,以及网络骚扰、欺诈和不诚实行为。处罚力度显著提高:一般违法行为最高罚款 50 万令吉或监禁两年,或两者并罚;违法持续的,每日另加罚款 5,000 令吉;涉及儿童的,可判监禁五年。修订条款还明确了关键术语的法律定义,并对新闻报道、人道主义用途和善意事实报道作出例外规定。 该条款可与《刑事法典》并行适用,例如:第 499 条(刑事诽谤)、第 503 条(刑事恐吓)、第 509 条(侮辱女性贞操)。《2001 年儿童法》则为未成年人提供额外保护,尤其针对网络引诱或性骚扰。诽谤是网络霸凌的常见形式。若遭遇网络诽谤,受害人可报案并提供证据(如截图、网址)。警方可根据刑事法典第 500 条或 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Act 1998 调查。民事方面,原告须证明诽谤言论被第三方知悉、与其直接相关且内容虚假,并可申请一般性、加重性和特别性赔偿。法院亦可颁布禁令防止有害信息进一步传播。 临时禁令(interim injunction)可在案件审理期间阻止施暴者继续侵害。该禁令可阻止发送威胁信息、发布诽谤内容或公开私人资料。在严重情况下,法院可颁布强制性禁令,要求移除有害内容或关闭账号。若存在立即且不可逆的风险(如即将泄露敏感影像),受害人可申请单方面禁令(ex parte injunction),无需事先通知加害人。 这些禁令的法律依据来自《2012 年法院规则》第 29 令,并可结合 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Act

律师信箱 | 网络霸凌 Cyberbullying Read More »

企业心理学 | 当组织文化默许了不透明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在很多组织中,真正令人感到无力的,往往不是一次决策失误,也不是某位领导者的专断,而是一种熟悉的模糊感。你明明知道哪里不对,却说不清问题出在哪儿;你想提出疑问,却发现周围早已习惯了“别多问”。 这种“好像没出错、但就是别扭”的氛围,其实我们并不陌生。 在一次咨询中,我接触到一个中型组织的领导团队。公司原本计划举办一场品牌升级发布会,邀请了多位业界专家,其中包括一位颇具声望的知名学者。活动宣传早已发布,流程也排布清晰,一切看上去井井有条。然而,就在活动开始前,气氛突然变了。 那位学者被临时要求签署一份“非公开参与协议”,内容是“不得对外透露自己参与本次活动的身份”。理由听上去体面:“品牌定位尚未完全敲定,需要保持低调”。 学者感到非常诧异。既然活动已经公开,流程也已明确,为何参与者突然被要求“隐形”?当他进一步追问,组织高层只是轻轻一笑,说了一句:“事已至此,还请理解。” 这句话,乍听之下温和礼貌,实则释放出一种熟悉的组织文化讯号:我们不打算调整,也不会进一步解释,我们只希望你配合。这不是沟通,而是一种“软性指令”;更准确地说,是一套默认你会妥协的权力话术。 在管理学领域,这种现象可归因于组织或文化层面的“高模糊容忍特质”,其理论基础源自心理学中的“模糊容忍度”(Tolerance for Ambiguity)构念。当组织内部制度混乱、责任不明时,出于对正面冲突的回避倾向,组织往往不会主动厘清问题或推动制度性修正,而是逐渐发展出一种“模糊维稳术”:通过稀释权责、弱化流程、强化关系网络,以维持表面的秩序与和谐。 这种“看似圆滑、实则混乱”的文化,容易消耗组织的公信力,也逐渐侵蚀成员之间的信任基础。 若从“组织沉默”(Organizational Silence)理论视角切入,当组织长期强化“顺从”而非“质疑”时,成员便可能逐渐形成沉默的习惯,选择闭口不言、回避提问、避免表达不同意见。与此同时,管理阶层也常以“善意提醒”的话术掩饰权力机制的运作,例如:“现在说这些没有意义了”“大家都这样做”“下次我们会改进”等。 然而,这些话语的核心并非为了解释问题或追究责任,而是试图绕开问题、快速“过关”。至于问题是否真正解决、未来是否会改变,往往并不在组织的关注范围之内。 更具破坏性的是,这种文化会自我复制。中层照搬上层的说辞,基层效仿中层的作风。久而久之,整个组织进入“不要问,只要做”的自动驾驶模式。而当外部合作伙伴也感受到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工作逻辑,信任便开始崩解,甚至影响长期合作关系。 回到那位学者,他的回应令人印象深刻:“若事前就告诉我身份不能公开,我可以选择不来。但现在流程已定、名字已出,才让我签保密协议,感觉对方就是在利用我的名声,但又不愿承担责任。” 这句话点出了一个深层的问题:当组织过度依赖“临场补漏”,其实是在剥夺他人的选择权。 领导力,不只体现在危机处理上,更体现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中。一个成熟的组织,不怕出错,怕的是不断为错误寻找借口;一个有韧性的领导者,不怕被质疑,怕的是再没人愿意讲真话。 现代组织倡导“敏捷”“快速反应”,但这不应成为流程混乱或道德模糊的挡箭牌。真正的敏捷管理,是建立在清晰的规则与稳定的信任之上;一旦价值观可随场合而改,规则也可视情况而变,那执行力再强,也只是一种假象。 最终,我们还是得回到那句令人无力的话:“事已至此,还请理解。” 这不是一句请求,而是一种有礼貌的封口令;一场无需对话的独角戏。它看似维稳,实则是组织放弃责任的第一步。再多几次这样的“临时通知”,本可以成为组织资产的信任、资源、人脉,也将逐渐流失殆尽。 真正值得理解的,不是组织的失误,而是它是否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当一个组织能够坦然地说出:“这是我们的疏忽,我们会改正”,并立刻付诸行动,我们才得以看见一个真正负责任的领导者。

企业心理学 | 当组织文化默许了不透明 Read More »

Neil Sir 点评 | 己所不欲 之 RM100 援金

专栏:Neil Sir 点评 作者:Neil Foo 符策勤博士   2025年7月,马来西亚团结政府宣布向全国 2,200万名成年公民 发放 每人RM100现金援助,总额约 RM22亿。这项“全民派钱”措施虽然金额不高,但在当前全球经济放缓、内需疲弱、通胀压力犹存的大环境下,其短期经济刺激效应与潜在政治意义,值得深入剖析。 一、RM100“小钱”,能否激活“大经济”? 从表面看,RM100不过是“一周杂货钱”或“一两次添油费”,但在经济学上,这类广泛分发的现金援助,可能产生放大效应(Multiplier Effect)。 根据马来西亚经济结构与消费行为分析,尤其是B40和M40群体的高边际消费倾向(MPC),RM22亿现金注入市场后,有望撬动 2至2.5倍 的乘数效应,带来 RM44亿至RM55亿 的短期GDP增长。 这些消费将主要集中在: 本地零售与便利商店 食品饮料与小贩业 电召车与日常交通 网购与移动支付平台 也就是说,虽然每人只有RM100,但在短期内可能对“微型经济循环”产生实质刺激。 二、财政支出,政府能“回收”多少? 虽然政府一次性支出RM22亿,但消费带动的销售税、服务税(SST)、公司税、员工所得税等将成为“回流财政”的渠道。 根据以往经验与模拟测算: 直接回收税收:约 6%~7%(即RM1.3亿~RM1.5亿) 间接税与链式效应(例如运输、供应链利润):或将在未来几个月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与就业机会 虽然不能完全“回本”,但这类以小搏大的财政刺激,仍具有短期提振经济情绪的作用。 三、从“BR1M”到“RM100”,政治与经济的现实碰撞 类似的全民援助并非首次登场。2012年与2018年大选前,纳吉政府推行的“BR1M”计划,曾一次性发放RM500至RM1,200援金。彼时,反对党领袖安华曾尖锐批评为“财政滥用、贿选工具”。 如今角色互换,引发公众舆论关注,也显示政经之间的灰色地带。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内外挑战夹击下,RM100援助虽小,却是一种“温和刺激”,能在短期内安抚民意、激活消费,并在政治层面营造“政府有作为”的印象。 结语:不是“买票”,而是“买时间” RM100援助本身并无对错、它不是万能政策,但可视为一颗“短暂火花”,点亮人民信心、为政府赢得喘息空间。 关键在于,这是否是一个起点:是否配合后续的结构性改革、数字经济推动、中小企业扶持、减税与就业计划。如果不是,那么RM100终将只是一次“温柔的无力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短期援助”无法导向“长期制度”,那么过去所批评的,就不该成为今天的选择。

Neil Sir 点评 | 己所不欲 之 RM100 援金 Read More »

企业心理学 | 你 Get 到认知失调发出的信号了吗?

专栏:企业心理学 作者:赖芊翠   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企业口号喊着“鼓励试错、大胆创新”,实际却因小失误遭严厉追责;高层宣称“员工健康最重要”,却默许加班文化蔓延;员工渴望劳逸平衡,却始终困在绩效压力中内耗不止。看似微小的矛盾,背后其实是“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在企业中悄然作祟。 认知失调,不只是个人烦恼 心理学家 Leon Festinger 在 1957 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个体同时持有冲突的信念、态度或行为,会引发心理不适和内在张力。这不仅是个体现象,更是企业系统里普遍存在的心理裂缝。 员工在信念与现实的拉扯中,逐渐耗尽心理能量;企业在价值与行为的背离中,慢慢失去信任基础。认知失调,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企业慢性病”。 说一套做一套,迟早会“跑偏” 若一位主管提倡“开放沟通”,却对批评意见面露不悦;企业喊着“客户为先”,却以利润KPI削减服务预算;员工盼着平衡生活,却在“7/24才算拼命”的文化中渐感失衡。这种理念与行动的脱节,逐步侵蚀着员工士气、对企业的信任与执行力。 根据《Deloitte 2023年报告:From Great Resignation to Great Reimagination》,近半数千禧世代因价值冲突或制度落差而考虑离职。 理念偏一寸,执行跑一里。若持续忽视这些心理裂缝,最终等来的不是辞职信,而是对制度的集体冷漠。 虚构案例,却真实得令人心惊 举个例。某零售企业的销售经理始终相信“客户满意度是长期利润的关键”,却在总部施压下被迫涨价、削减服务。他一边高喊“以客为本”,一边执行违背初衷的策略,陷入长期焦虑,导致团队低迷、客户流失。 企业最终意识到异常,匆忙调整绩效结构、引入客户保留与员工满意指标,并提供心理支持。但这一切,只是“灾后重建”。信念崩塌容易,重建却需时间。摧毁只需一念,修复却非一朝一夕。 这个虽是虚构情境,却道出了真实企业中反复上演的“心理失衡”。若失调长期存在,不只折磨个体,更可能撼动企业根基。 企业文化,是认知失调的重灾区 认知失调常源自公司文化的双面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Carl Rogers 曾提出Client-Centered Therapy(以人为中心的疗法),主张以倾听与共情来整合冲突。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 当企业口号与制度背离、价值观与奖惩机制脱节,员工迟早会问:“我还能相信什么?”、“我为谁而努力?”一旦心理信任坍塌,制度再完善也只是表象,员工的驱动力及忠诚度也终将流失。 认知失调,是一面镜子,而不是遮羞布 认知失调并非病态,它常是变革的触发点。当个体发现理念与现实不符,内在张力反而可能促使重新定义价值、调整行为。若企业能正视这股张力,提供开放对话与心理支持,反而能将“心理撕裂”转化为团队重整与制度进化的契机(Festinger;Argyris & Schön;Bass & Avolio)。 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冲突本身,而是企业在集体沉默中,把冲突伪装成“没事”。 认知失调,不只是个体烦恼,它是系统亮起的黄灯,是信任逐步瓦解的前信号。作为企业掌舵人,若听不见员工的失落,看不到制度的裂缝,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你早已习惯视而不见? 下次,当你再说出“我们鼓励反馈”时,请停下来诚实自问:员工真的敢说吗? 说了之后,是被听见,还是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 听见之后,你真的动过一根制度的筋吗? 你的行为,是不是正在亲手打脸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能不能别再“玻璃心”了?也许真正需要检修的,是那些被当作理所当然、却早已脱轨的制度与文化。 企业不会败在冲突本身,而是败在不敢承认自己早已跑偏。认知失调不是灾难,而是系统给予的提醒。别等到一切静默无声,才发现:灯灭了,人走了,信任也回不来了。

企业心理学 | 你 Get 到认知失调发出的信号了吗?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