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转载

IKEA创办人逝世 他如何17岁创业成为全球家具大亨?

IKEA创办人英格瓦·坎普拉(Ingvar Kamprad)于2018年过世,享寿91岁。他17岁创立的IKEA如今在全球49个国家拥有412家连锁店、整个集团雇用了19.4万员工。 图片取自IKEA官网: https://about.ikea.com/en/about-us/history-of-ikea/from-child-entrepreneur-to-ikea-founder 2017年,IKEA的产品型录已被翻译成32种语言,一年发行量逾2亿本。 《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表示,照发行量来看,IKEA产品型录的发行量和《圣经》、《哈利波特》一样热卖。甚至有外媒统计出每10个欧洲人就有一位是在IKEA的床上出生的,虽然未获IKEA证实,但足见其跨国影响力。 坎普拉曾在2006年名列《富比世》富豪榜第4名,虽然身为富豪,坎普拉却以节俭闻名。他开着1993年的旧富豪汽车,身上的衣服则来自跳蚤市场。 《卫报》(The Guardian)引述坎普拉的好友的评价:「他(坎普拉)非常谦虚,你根本看不出他这么有钱。」这位好友曾经拜访坎普拉的家,「整个家庭都没有豪车、名牌表,他的家人对这些都不感兴趣,而是把热情都投注在公司的经营上。」 坎普拉出生在瑞典南部农村,5岁就开始卖火柴给村民赚外快。小小年纪的坎普拉发现在斯德哥尔摩低价大量采购火柴回家,即使以便宜的价格少量卖给村民,依然有赚头。除了卖火柴,小坎普拉也把生意拓展到花朵种子、文具、杂货,11岁时他把存的钱买了打字机和脚踏车。 1943年,17岁的坎普拉因为成绩优异,爸爸送给他一小笔奖金,他没有用来花掉,而是用来创立IKEA。一开始,IKEA是以邮购方式销售文具、相框、丝袜等杂货,由于许多农夫以做家具为副业,坎普拉就把这些家具放进产品目录中,没想到生意越做越大,27岁时开设了第一间展示间让顾客可以实地体验挑选家具,成为现在IKEA的雏形。 从刚开始卖家具至今,IKEA都是走低价路线,而让IKEA闻名的「自行组装家具」模式,除了来自员工无意间的点子,也跟时代背景有关。在1950年代,瑞典步入剧烈的现代化,高达5万农厂关门,许多农家离开乡下住进公寓,IKEA推出第一个让顾客自己组装的桌子LÖVET ,不仅方便搬家,价格又比组装好的桌子更便宜,结果大受欢迎。   1956年,IKEA被瑞典的全国家具协会抵制,制造商和零售通路迫于压力和IKEA断绝合作关系,为了求生存,IKEA不得不自行设计家具、并转由波兰等东欧国家制造。结果危机变成转机,波兰制造让IKEA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加速海外扩张,IKEA自行设计的家具也因其简约风格成为卖点。   虽然IKEA在全球获得广大成功,坎普拉曾说,「没人像我一样经历过这么多失败。」除了生意上的颠簸,坎普拉本人也曾被指控为纳粹同路人、逃漏税。他人生大半辈子的都因酗酒所苦。 2013年,坎普拉卸任董事长,把事业交棒给儿子Matthias后,到隔年才宣称自己成功控制酒瘾。 今周刊 | 撰文 楊明方: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768/post/201801290034/  

IKEA创办人逝世 他如何17岁创业成为全球家具大亨?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成功人士的「早晨禁忌」:一大早做這 7 件事,小心毀了整天的生產力!

不少知名企业家都是「晨型人」,苹果执行长提姆·库克(Tim Cook)、推特(Twitter)创办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等都在名单上。但并非只要早起就会成功,如何利用早上的时间也是门学问,ㄧ日之计在于晨,早上从事的活动可能会影响一整天的工作情绪和生产力。 《富比士》(Forbes)整理了 7 项成功人士一定会留意的「早晨禁忌」,避开这些事情,以免拖累了你的生产力: 1. 检查 Email 睡一觉醒来、打开手机,时常会有雪片般的 Email 通知,但如果没有紧急事项,请不要习惯性地点开他们,先专注于今天早上应执行的事项,完成之后再回头检视这些邮件。原因在于开启 Email,形同于让自己进入「可被他人交付任务」的状态,等到一天结束,极可能发现自己的待办事项什么都没完成。 2. 没有任何计画 《富比士》采访了两位新创企业家,他们都不约而同提到「计画」的重要性,指出无所事事一个早上,是最浪费的行为。计画不一定是工作,你可以展开冥想、前往附近公园慢跑,重点是知道自己有哪些事情要做,接着要盘点当日任务的优先顺序,把一天最有精神、脑力的时间,花在有价值或困难的任务上。 如果不晓得该怎么计画早晨,不妨参考加拿大知名电视人凯文·奥利里(Kevin O’Leary)的做法。 《Entrepreneur》提到,他习惯前一天睡前,写下隔天要做的 3 件事情,无论是工作或生活琐事皆可,隔天起床就优先完成这些事,能够带来一定的成就感,赋予接下来的时间满满动能。   3. 逃避「开始」 尽管已经列好待办事项,一早来到办公室,你却总是想慢悠悠地泡个咖啡、跟隔壁同事闲聊几句,或看看新闻,显然你正在逃避「启动」工作。 这时候逼迫自己不一定是好方法,《Fast Company》表示,你可以把一些任务,转化为习惯或例行性事项,有助于开始降低门槛、自然而然地开始执行。另外,正式展开工作,或准备面对难题之前,可先建立一个小仪式,喝杯咖啡、对自己喊话等,象征转化心情、思绪,也能大幅降低焦虑。 4. 到处救火 就像别一早就急着打开 Email,成功人士倾向把一天的开始留给自己,而不是到处解决他人的困难。记住,可以的话,在帮助别人之前先照顾好自己,以免耗费完心力之后,回头才发现剩余好多个人的问题要处理。 5. 打瞌睡 如果一大早就哈欠连连,意味着你得正视你的睡眠品质。现在关于睡一场好觉,已经有相当多的科学实证与方法,也或许你需要的,其实只是早点上床、闭上双眼。 6. 做不必要的决策 当早上就得面临各种决策情境时,会大量消耗我们的能量,为了保留能量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首先应减少「低级决策」,包含穿什么衣服、早餐吃什么,这也是为何不少企业执行长,都喜爱穿同一套衣服的原因。 也可以试着提前做好决策,如同前述奥利里的方法,前一个晚上就设定好隔天的任务,同样能增进早晨效率。 7. 回首过往 美国知名商业顾问亚当·曼德勒(Adam Mendler)指出,成功人士每天醒来,最关注的就是当天以及未来的目标,不会拿这段时间来懊悔过往的失败,从错误、摔跤里学习到经验之后,他们便不再沉溺于其中,将其转化为往前的力量。 经理人 2021/05/19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2979

好文转载 | 成功人士的「早晨禁忌」:一大早做這 7 件事,小心毀了整天的生產力!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生产力成瘾?过度追求效率的迷思与改善之道

“有生产力感觉真好。确实如此。但我们有时愈是追求生产力,反倒令我们适得其反。坊间有很多关于如何提高生产力的文章,但请留意,提高生产力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前谷歌工程师马特·卡茨(Matt Cutts)在2013年写到:“现在搜索关键字‘生产力’,谷歌会跳出大约6亿6千3百万个结果。如果不幸掉进这个黑洞陷阱,与生产力有关的信息,会不断地轰炸你,包括书籍、博客、视频、应用程序(App)、播客、科学研究和社交新闻网站等。” 我和许多人一样,也掉入过这个陷阱。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新的方法和技巧,能让我更快速、有效地工作,甚至能让我帮助其他人提高工作效率。我尝试过各种做法和工具。有些策略和解决方案虽然很管用,却无法快速分析出你真正需要的东西,结果适得其反。 最后却是花费更多时间去寻找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但都没有真正地提高效率。 詹姆斯·比德尔(James Bedell)在部落格平台Medium分享一则帖子写到,“我认识做事最有效率的人都不读这些书,不看这些视频,也不会每个月去尝试新的App。他们忙到没有时间去看那些关于如何完成工作的文章。” 这是我的论点: 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热衷于生产力,我想要提高生产力,生产力是我的生命和使命;我也想找到最好的办法,带领他人提高生产力,成就最好的自己。 但是,大多时候,生产力其实是埋头工作,直到任务完成。”   生产力成瘾确实存在 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脑健康中心主任桑德拉·查普曼(Sandra Chapman)博士指出,就像一般常见的上瘾症一样,例如毒瘾、食物成瘾、赌博成瘾和购物狂,大脑也可能对生产力成瘾。 “一般人会渴望在工作上得到认可或想要加薪”,查普曼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 “问题是,像所有的上瘾症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你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获得满足,然后,它开始对你产生伤害,让你出现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如焦虑、忧郁和恐惧加剧。” 不管上瘾症造成的伤害,有些专家还认为成瘾是一种脑部疾病,它会影响大脑的奖励系统,导致强迫行为。而我们的社会倾向于鼓励生产力,或者说是正面看待生产力,因此造成问题更严重。 “做得越多越好,看起来像是一件好事”,查普曼补充,“然而,直到离婚和家庭破裂,或者失去心理健康,大家才意识到生产力造成的伤害。” 由于生产力偶尔造成的负面影响,自然而然,人们就认为成瘾是有利有弊的。 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行为成瘾特聘教授马克·格里菲斯(Mark Griffiths)博士解释说,“工作狂可能会赚很多钱,就像运动成瘾者身体会很健康,但是任何成瘾问题,从长远来看,伤害大过于短期的好处。” “刚开始时,工作成瘾者可能比一般人更有效率,然而,到了临界点时,工作效率不会再提高了,工作成瘾者的健康和人际关系就会受到影响”,格里菲斯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中写到,“可能要一年或更长时间才会出现这些负面影响。如果当事人不采取任何改善措施,最终身体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我推断因工作成瘾造成的疾病,可能会被重新归类为其它的病因。例如,假使某人最终死于职业促发的心脏病,人们不会认为他的死因与工作成瘾有关,反而会归因于过劳之类的事”,他补充说。   三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力成瘾” 在悉尼工作的生产力专家西里尔·佩皮翁(Cyril Peupion)观察到中大型公司的客户工作效率极高。“大多数来找我咨询的人,都是表现杰出、事业非常成功。然而,他们经常以‘无法持续下去’来描述自己的工作方式,并需要寻求协助重回正轨。” 透过改变工作习惯,佩皮翁协助团队和个人提高绩效,并确保个体的努力与企业的总体策略形成一致。工作不只是为了工作而已。他把生产力成瘾区分成三种类型:效率至上型、自私生产型和数量执著型。 • 效率至上型:“这类人的办公桌非常整洁,使用的笔可能有不同的颜色用于标示。他们是‘清空收件匣’的高手,迅速处理完待办事项。但是,他们忽略了考量大局,不知道效率和效果的差别。” • 自私生产型:“他们非常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如果叫他们去做与自己无关的工作,他们就不感兴趣。这类人确实会为大局考量,但所谓的大局其实就是与他们自己利害相关的。” • 数量执著型:“执着数量的人认为电子邮件回复越多,就会参与越多会议,完成越多任务,工作效率就越高。”因此,他们真正面临着工作过劳的风险。 佩皮翁认为,“数量执著型”是最常见的类型,“因为一般人普遍认为工作‘越多’表示‘越好’”。 生产力成瘾的警讯 如果你认为自己可能受制于生产力成瘾,那么你可以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毕竟,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点,等到发现时,恐怕为时已晚。 • 能意识到什么时候是在“浪费”时间?如果能,会为此感到内疚? • 科技是否在优化自己的时间管理上发挥重要作用? • 会说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碌?会觉得忙碌比事少更好? • 电子邮件收件匣和你的互动关系?经常主动检查收件匣或总感觉有来信通知? • 如果只完成工作清单上的一项任务时,会感到有罪恶感? • 工作压力影响睡眠? • 经常推迟事情,例如假期或斜杠业务,因为“太忙碌”? 若想解决问题,第一步要认清自己是否执著于生产力。如果上述问题中有一题的答案为“是”,那么是时候该拟定计划来克服生产力上瘾症。 克服生产力成瘾 值得庆幸的是确实有办法可以克服生产力成瘾。以下9种方法能帮你戒掉成瘾问题。

好文转载 | 生产力成瘾?过度追求效率的迷思与改善之道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从濒临破产到行业巨头:Netflix、苹果、乐高如何靠重塑业务,逆风翻盘?

影视串流平台Netflix(奈飞)由 Marc Randolph 和 Reed Hastings 于199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共同创办。最初以“全球首个在线DVD租赁服务”的模式运营,顾客只能从不到1,000部电影中选择,而且必须为租借的每张DVD付费。当年的规模与运作模式,与现今的 Netflix 相去甚远。 亚马逊(Amazon)曾开出约9,932万人民币的价格欲收购Netflix,但未被后者接受。几年后,当Netflix试图以3.35亿人民币的价格将公司卖给百视通(Blockbuster)时,百视通的首席执行官对他们说:“互联网的潜力完全是被夸大了。” 20年后的今天,Netflix在全球已拥有2亿多名用户,年收入超过1,324亿人民币。这过程中究竟有哪些改变? 简单来说,即是“重塑”。任何企业皆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重塑业务,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领导人都有接受挑战的勇气或是远见卓识。   2007年,Netflix在租出第10亿张DVD之前,正式向用户推出了流媒体服务。到了2009年,使用流媒体观看电影的人数,比起通过DVD观看电影的人数还来得多。2011年,公司开始收购原创内容,如大受欢迎的《纸牌屋》(House of Cards)和《女子监狱》(Orange is the New Black)。 当Netflix在2011年开始分别收取DVD租借费和流媒体服务费时,曾短暂地引爆用户怒火。尽管DVD租赁服务的网页如今已被关闭,但截至2021年,Netflix似乎仍在通过邮寄方式提供DVD观影服务,公司的股票价值也比10年前高出超过两倍。 Reed Hastings 对于公司的成功如此总结:“明智地冒险能让人感到欣喜,所以不要害怕去改变运营模式”。 许多科技公司也曾经历过天翻地覆的变革,最终才得以生存,最为人熟知的是科技公司IBM。 IBM的前身为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Company),1924年改名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简称IBM),并且在2020年将业务重心从个人电脑,转向云服务和人工智能供应商。 与此同时,1995年以在线书店起家的亚马逊,不仅很快地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商平台,目前也是全球最知名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之一。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 说:“我认为节约会推动创新,就像其他制约因素一样。能逃离困境的方法之一,即是开创自己的出路。” 苹果公司也曾在1990年代濒临破产边缘,招牌的Mac电脑也差点无缘问世,所幸竞争对手微软在当时对苹果进行了数亿美元的投资。而随着已故联合创始人Steve Jobs宣布,“我们将重塑手机。”,iPhone也随即引领了手持设备的全球风潮。 到了2021年,苹果已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品牌。   科技领域之外 然而,企业的重塑并不局限于科技领域。一些大型零售企业也通过改变品牌DNA,让企业生存下去。 美国著名男士沐浴品牌欧仕派(Old Spice)自1930年代面世以来,一直被认为专属于“熟龄男士”,尽管品牌的第一批产品是面向女性的。2014年,南加州的一所大学进行了一项调研,发现欧仕派虽然已屡次尝试重塑品牌,它依然给予消费者“过时的品牌形象”。 这一切在2010年迎来了转机。当时欧仕派发布了“The Man Your Man Could Smell Like”(你的男人,应该闻起来像这个男人)的30秒YouTube广告,由职业橄榄球大联盟(简称NFL)运动员Isaiah Mustafa出演,并于当年的超级碗(Super Bowl)周末广告时段播放。这支广告随即爆红网络,产品销售额暴涨,还促成了欧仕派与许多NFL现役与退役球员,以及和纳斯卡赛车(NASCAR)车手开启长期合作,并凭借这些宣传活动斩获了数十个奖项。   2015年,《Fast Company》杂志将丹麦玩具制造商乐高集团(LEGO)誉为“玩具界的苹果公司”,提及了乐高这些年在面对互联网和电子游戏的激烈竞争下,险些破产的经历。成立于1932年的乐高集团曾一度濒临破产。然而,在2014年与华纳动画集团合作拍摄《乐高大电影》(The LEGO Movie)之后,乐高集团便扭转了命运,不仅引发了销售额的激增,随后推出的一系列乐高大电影也倍受欢迎。

好文转载 | 从濒临破产到行业巨头:Netflix、苹果、乐高如何靠重塑业务,逆风翻盘?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把普通员工当作超级员工用

我们公司内分成许多 BU(business unit),每个 BU 都有负责任的主管,虽未必都有三头六臂,但确定每个都是超级战将级。我非常庆幸有这些能力超强的主管,让我能够高枕无忧。我非常感激他们。 在这些主管中,除了少数是天生能力超强的战将外,大多是我从普通员工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他们的成长,隐含了我带领团队的秘密:就是把普通员工当作超级员工。 组织中,大多数员工都是普通员工,一般听命办事,如果能够顺利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这就是好事。若不能完全完成任务,还需要主管下指导棋,或者手把手教导,这就是普通员工的常态。在我带领的团队,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普通员工。 但是面对所有的普通员工,我会透过仔细观察,针对一些人才,给予特殊调校。方法是:把普通员工视为能力较强的超级员工,用对待超级员工的方式带领他们。 所谓的超级员工,就是能百分之百达成任务,在本职、专业、能力都远远超乎普通员工,通常会担负较困难、复杂的工作;而我在交待任务后,并不需要进行严密的追踪考核,他们都能有效完成。 在认识了可能在未来有良好表现的普通员工后,我会适当找出稍有难度的工作,交付给他们去执行,并在态度上把他们视为超级员工,同时按照以下的步骤: 仔细沟通: 首先要告诉他们,这个任务是要比较有经验,能力比较强的工作者才能胜任,现在他们虽然还没到这个境界,但我对他们有期待,所以我愿意把他们视为超级员工,交付较困难的任务,希望他们要珍惜这个机会,全力去做。 沟通过程中,我还会特别强调,我对他们有信心,可以承担这个任务,希望他们对自己也要有信心。 教导执行任务所必备的技能: 如果普通员工对任务的能力有所不足,我会事先一步步教导,预先示范、说明,确定他们已经学会,才会放手让他们去执行。 设定阶段性的考核点,逐步检讨改进: 这是与超级员工最大的差别,超级员工在交付任务之后,通常不需要追踪检查,但是普通员工一定要追踪考核,设立不同的检查点,必要时可以调整,以确保任务完成。 完成任务时要鼓励,并给予肯定: 告诉他们已通过考验,嘉勉对方持续努力。 每经过一次考验,普通员工都会向前迈进一步,日子久了,就会变身为超级员工,甚至升成主管。好员工、好主管都是从普通员工开始,一步步培训完成。   经理人: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columns/view/64887

好文转载 | 把普通员工当作超级员工用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明明工作经验充足,为何投了好几份履历却都没下文?内行人一看就知,有8成的人其实都写错

从毕业到退休,约有40年在职场,有不少机会需要找工作。过去的人主要是20几或30几岁在换工作,但是随着产业更迭快速,越来越多中年人面临需要求职的状况﹔再加上长寿化,必须工作到很老,更有不少人是老来求职。这么一算下来,几乎各个年龄层都需要求职,所以求职是一项终身必学的技能!   写履历三个错误认知 遗憾的是少有人认真看待求职这项技能,就拿写履历来说,总觉得网路上很多范本可以参考,谁不会写呢?不过在看过上万份履历之后,我必须说至少8成的人都写错!而且年纪越大,履历写错的比例越高!或是说中年人写履历的功力,其实是比不上年轻人。原因有三个:   1. 不必很会写: 年轻时景气好,加上年纪优势,不少都是工作自动找上门。   2. 忘记怎么写: 后来工作稳定,不往外找工作,忘了履历怎么写才有效果。   3. 不认为要学: 当上主管之后,都在看别人的履历,错以为自己很会写,不必重新学习。   昨天教自媒体经营写作策略课时,有两个学生都拿履历来给我看,一个做产品研发,一个做网站使用友善,40岁出头,都任职过外商,照理说应该很会写履历,事实不然!以前我都会一条一条地跟他们说怎么调整,这次我换个方式,让他们交换履历来看,下课后我问他们看到问题了吗?两人异口同声地说: 「很奇怪,我们两人的问题如出一辙!」 写履历三个通病 他们的履历都给我看过2次以上,不管我怎么说明都没用,每每改回来还是错;这次易位思考,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马上旁观者清,看到别人的问题,再回过头来却发现自己也半斤八两,就完全抓到症结!显然这一招是奏效的。   那么你是不是好奇他们的履历究竟共同犯下哪个错误?我得说,多数人履历写错就错在这里!它们是通病,而根源来自没有想清楚履历的目的,以及必须达成的效果,因此最常犯这三个错误:   1. 错以为履历的目的是在录取,正确的认知应该是在争取面试机会 录取是在面试之后决定,而履历是用来筛选,筛出可以面试的候选人。筛选的第一关是谁?不是人,是电脑!没错,广告说电脑会选花生,而它也会选人才。电脑怎么选?当然是下规格化的条件,因此你要针对企业的征人条作作答,而且要用他们的用语,关键字才会搜寻到你。   筛选的第二关是谁?大企业是人资部门,他们每天要看上百封履历,只得快速扫瞄,扫的还是符合条件的关键字。直到第三关才是用人部门主管,这时候他需要看的履历少,有时间好好浏览履历,写得好坏在这时候才派得上用场。换句话说,履历写得再好,没有写到关键字在前两关就刷掉了,哪有面试机会?   2. 错以为履历是在写功能说明书,正确的认知应该是广告单。 我这两位学生的履历写得密密麻麻,用10级字体还能写到4页,你说谁看啊!有意思的是我退回去请他们删,回来还是4页,可见得有多么舍不得!因为上班10多年,有太多可以写,而且每项工作都是心血,付出高昂代价,像是牺牲休假、牺牲健康、牺牲陪伴家人,当然都很重要!   问题是你买手机回家,会看一大本功能说明书吗?不会!但是你买手机是看什么决定?广告单!同样的,履历是用来行销自己,它的性质是广告单,正反两面算两页,字少少的,只会有一两个重点,这才是吸睛的地方。真的,你那些心血只有你自己在乎,企业并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用了你有什么效益。   3. 错以为履历是在写重点,正确的认知应该是写亮点。 多数人的履历都是在写工作内容,比如市场调查公司的研究人员是这么写:   1. 收集市场情报与资料分析 2. 执行各类调查研究专案 3. 管理专案进度、沟通协调 4. 提出分析策略建议报告 5. 网站趋势文章撰写 6. 粉丝团经营管理   来看我另一位学生是测试工程师,他是这么写: 1.产品软/硬体功能验证及问题测试

好文转载 | 明明工作经验充足,为何投了好几份履历却都没下文?内行人一看就知,有8成的人其实都写错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成为有钱人必学的 6 个“富习惯”

习惯造就成功,成功者皆深谙此道。所以,我们经常在报章杂志看到一些所谓“名人的习惯”,其实是有道理的。看看名人都有哪些习惯,可以激励我们培养这些好习惯。   不过,光知道这些习惯还不够,最重要的是了解这些人是如何靠习惯来掌控大小事而迈向成功的。就拿理财顾问罗斯(Jeff Rose)为例,他离开一家大型经纪公司后,自行创业开公司。尽管他有六位数的年收入、一间很棒的房子,并且刚刚成家,却依然觉得空虚。   罗斯说,“我不清楚我还少了什么,但我知道必有缺漏”。对于妻子、家人或朋友,他也形容不出那种感受,“所以我开始研究和观察一些商界领袖与企业家,也去请教了一些专家顾问与事业有成的人”。 罗斯说他“想要找出自己究竟缺少什么”。于是就在他探索的过程中,他发现,“有些东西是我以前没有的、没做过的,那就是成功者的共性、那些造就他们成功的日常习惯”。 罗斯起初还半信半疑,但他在生活中做了一些小改变,尝试培养那些习惯。最终他发现,那些习惯真的对他个人与职涯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他做了哪些改变呢? 以下就是罗斯总结出的6个有钱人的共同习惯,他深信,一个人只要养成这些习惯,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1. 早睡早起 罗斯说,“我就从卧室说起,因为这是迄今我做过的最大改变”。 那时候,罗斯的孩子还小,罗斯习惯凌晨一两点才上床睡觉。他解释,“我当时正在研究网路行销,积极扩展业务,我会在晚上工作,或在老婆睡觉后、小孩睡觉后继续工作,把一堆事情做完”。 “可是我每天早上起床都不是靠闹钟。”他说,“我是怎么醒来的?我老婆会先起床,然后呢,我就会被她的淋浴声吵醒”。罗斯几乎每天都是这样起床的,直到后来,他看了埃尔罗德(Hal Elrod)的书《早起的奇迹》(Miracle Morning),才明白这种行为有多糟糕。 “我终于了解,如果你每天开头都没有打算,没有目标,你将错失很多东西。”罗斯回忆道,“你不知道你那天的专注力和做事效率会有多差”。 罗斯在研究其他富人、了解他们的早晨习惯时,开始反思:为何自己没有这些特质?“为什么我不像别的富人那样,一起床就有明确的目标呢?” “例如,苹果执行长库克每天凌晨3点45分起床。”他说,“影星巨石强森凌晨4点就起床做健身运动”;企业家维纳丘克(Gary Vaynerchuk)每天6点起床,不过他或许根本就没睡。“但这些人、这些有钱人,他们全都有早起的习惯,他们硬是起得来”,起来的目的是看书、运动,总之都有一个目标。“所以我也开始学习他们,这真得感谢那本《早起的奇迹》”。 但如果你晚上太早真的睡不着,可以试试以下8个方法: ◎ 睡前至少20分钟内不要使用科技产品。 ◎ 营造一个无压力的夜间环境。 ◎ 放轻松,让心情平静下来。 ◎ 睡前不要吃东西或喝饮料。 ◎ 将手机设在飞航模式或勿扰模式。 ◎ 养成固定时间睡觉的习惯。 ◎ 每天列出5件值得感谢的事。 ◎ 别忘了设闹钟。    2. 每天运动 罗斯第二个改变就是把运动当成每日要事。 《改变习惯,改变人生》(Change Your Habits, Change Your Life)一书作者科利(Thomas C. Corley)花了5年时间,研究177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了解他们的日常习惯。他指出,“有76%的富人每天至少会花30分钟做有氧运动”,例如跑步、慢跑、走路、骑单车。 “有氧运动不但对身体有好处,对大脑也有好处。”他说,“它能促进大脑神经元(脑神经细胞)生长”。“运动也会提高葡萄糖的产量”。“葡萄糖是大脑的燃料。你给大脑越多燃料,它就越茁壮,你也会越聪明”。 每天运动还会促使身体释放脑内啡,令人心情变好,活力更旺,能力更强,还可能因此打通你的人脉。此外,运动也有助于提升睡眠品质。 如果你时间真的很紧,我建议你把运动排进行事历中,如此一来,它就跟你别的计划一样,你不会把它落下。此外,你应该把运动当成一个晨间习惯。你也可以利用上班的休息时间,出去走一走或跑一跑。   3. 静坐、祈祷

好文转载 | 成为有钱人必学的 6 个“富习惯”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高层满有愿景,团队却「不想动」?台积电前主管:驱动组织有4招

前阵子,我受邀到吴淡如人生商学院Podcast,分享新书《思维的良率》。记得吴淡如院长在介绍我的时候,称呼我为「激励讲师」,这个头衔让我吓了一跳:奇怪,我怎么不知道,自己是激励讲师呢?   后来仔细想想,这几年,我在企业授课辅导,主要着重问题分析、解决PJ法、流程创新与改善、创新五大修炼等。这些项目本质上都是一种组织变革,既然要变革,就需要激励同仁,做思考与思维的转变。这样说起来,还真的常常需要担任「激励讲师」呢!   管理层满有愿景,执行团队却「动不起来」 而这件事,让我想起了辅导企业的一段小故事: 有家立志成为「业内台积电」的公司,因缘际会找上了我们品硕创新来做辅导,希望我们协助建构持续改善文化的DNA。 当时,第一期培训成员约30位,我们把成员们分为5组,学习系统性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方法(PJ法)。开始辅导时,我就发现多数组员的表情不妙——大部分组员好像都是被逼来的,一脸心不甘情不愿。   有一位学员就说,平时工作够忙了,还要来参加辅导,简直是增加工作负担。还有一位学员私下来跟我说,他的团队其实并不想做改变,因为现况很稳定,改变也不一定会更好。他还说,之前公司做过其他专案,做得也不太顺利,许多学员都在忙着应付各种专案,整个团队动能低落。   我相信,团队动能低落,不只是单一企业的状况。这十几年,我在两岸企业辅导,就看过很多动能不强、没有热情的企业。尤其在刚放完农历春节、重新开工的现在,如何消除团队障碍,让团队有前进动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1.自我定位同心圆:由内而外驱动力量 「自我定位同心圆」是一个凝聚团队的小工具,可以用来驱动内在力量。这个同心圆的运作方式是由内而外地问「Why」、「What」、「How」。   举例来说,团队成员可以运用3个提问与回答,自我定位思维: (1) 在团队中,你想成为怎样的组员? (Why)我想成为组长有力的助手。 (2) 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或挑战? (What)组长认为我的能力不够。 (3) 针对这些问题或挑战,可能对策有哪些? (How)主动协助组长工作,担任副组长,跟在组长旁边学习。   透过自我定位同心圆,由员工自己从内部驱动力量,散发学习的动能。   2. 让员工主动参与:提供诱因 在组织中,每个人的工作都很繁忙,如果还要再额外做其他的专案,必须提供其他诱因,例如:只要做这个专案,部分营运工作可以移转给其他同仁分担。或者是,一旦这个专案成功,团队成员就可以有额外的奖励。毕竟这都是专案成员额外贡献时间来完成的专案。   另外,任何一个专案开始之前,一定要跟团队成员充分沟通,如:为什么要做这个专案?这个专案对组织有什么样的效益?建议可以举办团队共识工作坊,在开始前充分沟通,让整个团队成员对于此专案有一定的共识与凝聚。   3. 让员工拥有成就感:绩效、公开表扬 记得之前在台积电工作的时候,每年都要做持续改善专案(CIT活动)。有一年,我在持续改善专案得到第一名,隔天公司信件就寄出比赛名次名单,我也陆续收到很多同仁寄来的感谢信件,那刹那间,真的会感觉一切的辛苦都有所值。   这些专案与比赛名次,虽然没有直接与绩效挂钩,但主管都看在眼里,不只能为印象分数加分,有时也会成为当年度绩效的额外给分。   先前辅导过的另一家企业,则是会在专案竞赛结果发表后,开放同仁让家属一起来公司,见证同仁的竞赛成果和荣耀。这样子的效果真的很好,不是多花钱就可以买到,而这样子的记忆,在员工的心里,一辈子都会被回忆与流传。   4. 让员工感受到成长:提供成员的专业技能 专案是很棒的学习场域,但不能只叫同仁做专案,却不给任何资源。指派专案,同时提供必要技能与资源,才能让同仁感觉到自己有所成长。   一般来说,我们会把要完成专案应该具备的技能列出来,同时表列专案成员现阶段具备的技能,两相比较,就可以发现一些缺口。这个时候,组织或部门负责窗口,必须寻找这些缺口的学习资源,让成员可以在专案的过程中学习与成长,并且完成此专案。   要让团队有前进的动力,必须学习消除团队的障碍,因此每个团队都要认清,团队或组织中有哪些障碍妨碍了前进,必须把这些障碍一一排除。   任何一个组织、团队的领导者,都可以学习这篇文章提到的激发团队动能技巧,我相信团队会慢慢改变,也许一开始不那么快,但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团队的动能就会慢慢被激活起来。   转载自 商周+100:

好文转载 |高层满有愿景,团队却「不想动」?台积电前主管:驱动组织有4招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年资一年小主管叫不动10年老鸟,只能自己来?给心累主管6招搞定资深下属

年资10年的资深同事,与进组1年的新人主管,两者之间的相处摩擦、工作交办状况,有时不只是「换一个人」就能简便解决。 本文6个建议方案:运用同侪压力、定期定义工作范围、适度工作轮调、邀请上下级参与部门会议、事先准备提问、以激励类型驱动动能。 一天在企业授课结束时,两位主管走到讲台前,较资深主管轻推了年轻主管,严肃的说:「你可以把这个棘手的状况,拿来请教彭建文老师与侯安璐老师。」年轻主管有些腼腆,他慢慢说出他的问题,大致如以下: 资深员工不处理主管交办工作,后续追踪1个月,要不是没有进度,就是随便给了一个有很大错误的档案交差。 这位同事对于交办事项,总会回覆「这不是我的工作」「那不是我问题」。 再多给一点工作上的要求或压力,这位同事便会跨级向上申诉,表示直属主管的要求不合理。 (以下段落由对话呈现,A为年轻主管回覆) 动不了的老鸟,怎么救? 我:他目前年资如何?你来公司多久了? A:他的年资10年,我之前在别的部门,在这个部门当主管大约1年。 我:你们本来就认识吗?这问题困扰你很久了吗? A:还好,不是很熟。这个问题大概持续半年左右,真的满久的。 我:他的职位是工程师吗?过去几年,他的绩效在他的职级算好吗? A:他负责管理现场作业员。绩效算是一般。 我:一般你都怎么处理? A:我会接手他没做完的事,最近开始要求他当责、权责处理,但会造成他的反弹。 我:所以现在塞给他工作,已经造成冲突了吗? A:没有冲突,只是有点反弹,他会说,这不是他的工作。 你们有定期开会吗? A:有定期周会以及每日干部会议,干部6人,他也是一员。 一、运用同侪压力 我:刚刚的对谈,我是要确认一些现况,现在我提供你一些技巧;你可以确认其他5个干部的意见,旁敲侧击其他人的想法,同时了解其他基层员工对的想法。 如果你之前跟他的沟通都是一对一居多,现在就可以在部门会议上,将这件事搬上台面讨论,让同侪压力对他造成影响。 A:曾经有他下面的人来反应过,他会情绪暴走、谩骂。其实我试过在会议上告知他,这样月考绩的表现不会好。 我:既然有做,就持续。再来,从关心角度,找他聊一下,好几个任务交办之后,成果都不如预期,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A:这也做过。但他就一直是那种说话方式,说这就不是我的工作,然后闪人。 二、定期定义工作范围 我:那我们可能要重新定义一下他的工作范围,他脑中的框架可能跟你的不太一样,你可以问他,他认为自己的工作范围是什么。 之前我还在台积电上班时,也会不定期检视我们的工作权责,因为当组织变大或产能变多时,工作事项会变得庞杂。 A:我们部门以前确实没那么忙,事情没那么多。我可能要跟上级讨论一下这事,现在的工作范围不是很明确,可能有些任务不是要他下去做,而是要他跨部门沟通追踪进度。 三、适度工作轮调 我:工作轮调也是一个方法。 A:这之前我主管也提出过。他说「可以就直接把他调走,但你要找一个人重新练兵」,我那时没有马上同意,还想再试试其他方法。 我:好,工作轮调本来就是一种做法。管理就是要成事,如果可以让能力强的人当你的左右手,就不用总是提心吊胆,不确定事情完成的品质或进度。 四、邀请上级、下级参与部门会议 我:沟通了那么多次,都还是如此,我想重点还是在态度,对吗? A:是。 我:那或许可以试试冷冻他。让他感受到,原本你在关心他、救他,现在态度有变,来观察他后续的想法。 另外,你的上一层级、下一层级,偶尔都能来一起开会;我之前在台积电,副理跟下面的人开会时,可以邀请上级经理列席,由你指派小主管报给经理听。 毕竟终究你会往上升,这几个人终究有一位会接你的位置。这样你们经理就会清楚看到,谁态度与工作表现好,谁不好。 五、事先准备提问 一旁的侯安璐老师,也从他的角度提供一些不同面向:在跟对方谈话前,可以事先准备提问,让双方重新对焦。 因为两边已经交手多次,对方比较消极,不会问也不太会主动说,因此要事先设计准备一些提问,然后适时停顿,才会有机会听到他的思考脉络,进到他的世界中,把他带出来。 在讨论过程中,如果对问题没有共识,一方认为不是问题,一方却坚持这就是问题,则可以用AIG方法对焦。 可以问他:你认定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你设定这个工作预计达成日是什么?如果没有达成,影响是什么?这项任务的完成品质是什么?就你目前看,现在有落差吗?如果还有下一次,你会想要做什么样的调整? 六、以激励类型驱动动能 此外,可以试着从个人的「激励驱动类型」,激励、引发他的动能。有些人是从正向追求驱动,有些人则是反向损害趋避驱动,驱动模式没有好坏,只有类型不同。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方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的动力或动机去主动追求,但主管却积极鼓励对方争取机会,这时就不会造成正面效果。若主管能换成对方的思维模式,以「避免更大风险」的做法作为诉求(如疫情正在让市场快速改变,需要累积核心实力),更可能成功沟通。 新主管带老员工小结 最后,除了上述6点,也可以拉高格局,去思考: 这件事真的只是这位单一部属的问题吗?会不会即使换了一位部属,没过多久,也会有类似的问题发生? 如果是,有没有可能从其他面向循序渐近去强化或补强?有没有员工个人以外的问题(如流程问题、团队问题)?这些状况,是否可以从团队的工作流程、使用工具进化、团队整合、文化改善、主管本身领导效能等面向处理? 让自己跳脱表象,回扣问题本质,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希望提升团队效能,协助公司的营运效率。从这个角度广泛思考,还有没有什么可以再改善的可能性?

好文转载 | 年资一年小主管叫不动10年老鸟,只能自己来?给心累主管6招搞定资深下属 Read More »

好文转载 | 开放式办公室已死,混合办公模式成趋势

大多数的成年人,都很了解自己在什么环境和状态下工作最有效率。然而公司的办公模式对他们而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畅销书作家兼文化变革专家Colin D Ellis,分享他对后疫情时代办公模式的看法。   因疫情的影响,许多人改以远程办公的形式上班。在需要专注时,都懂得如何排除外界干扰。但一旦需要回到公司上班,就会想起那让人难以专心,却又无处可逃的开放式办公空间。 毫无隐私的开放式办公室,原本是为了促进员工交流协作,事实上却只适合喜爱交流的族群。   开放式办公室弊大于利 事实证明,开放式办公空间,其实并没能改善团队之间的协作。 根据哈佛大学对一家财富500强公司所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启用了开放式办公模式后,员工们面对面协作的时间反而减少了73%,通过电邮和即时通讯软件来沟通的机率反而分别增加了67%和75%。 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之前,许多公司都逐渐采纳开放式办公室设计,以取代固定办公桌和隔板。在疫情之后,固定工位的模式更将被淘汰。 华尔街日报曾走访多家公司,其中52%表示到了2021年,将不再为员工提供固定办公桌,而是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安排工位,另外也将增设更多方便员工合作讨论的会议空间。 然而这类办公形式,或许只适合某种性格或工作风格的员工,对其他员工来说却是有弊无利。 他们因为受到干扰,无法专注于手头上的任务,从而影响了工作质量。同时,他们也因无法集中精力,与他人的交流也减少了。为了能排除外界干扰,有些员工会戴上耳机自我隔绝,这也影响了员工间的交流和公司的文化。这对公司和员工来说,显然是个双输的局面。 然而,在冠病大流行的冲击下,这类“灵活工作”的观念和行为也将改变。   后疫情时代的工作方式 在疫情之后,公司应该谨记的是,能让员工专心工作并且能提高生产力的办公空间,才是最理想的工作环境。公司也必须意识到,员工们个性不同,都有各自不同且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长期以来,我一直倡导“随时​​随地都可工作”的办公方式。公司可以在办公室内创建不同类型的工作空间,以适应员工们不同的工作风格和需求。公司也应该对员工们给予信任,让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地点和时间,才能提高各自的效率。 结合私密及开放空间的“混合办公”模式将成为新趋势。不论是固定工位、无固定办公桌,还是居家办公,只要是最适合且能提升效率的工作方式,都应该成为员工们的选项。 大多数成年人都很清楚自己在什么环境下工作最有效率,就看公司愿不愿意满足员工们的需求。开放式办公室,应该是其中一个选项,而不是唯一的选择。   图源:Jotform 《CEO杂志》国际中文版, 译写:王瑂雯 https://theceomagazine.cn/business/%e5%bc%80%e6%94%be%e5%bc%8f%e5%8a%9e%e5%85%ac%e5%ae%a4%e5%b7%b2%e6%ad%bb%ef%bc%8c%e6%b7%b7%e5%90%88%e5%8a%9e%e5%85%ac%e6%a8%a1%e5%bc%8f%e6%88%90%e8%b6%8b%e5%8a%bf/

好文转载 | 开放式办公室已死,混合办公模式成趋势 Read More »